:
开篇明义,在我国文学长河中,先秦文学具有开宗立派的地位。其中,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范式之一。
而先秦说理散文又是先秦诸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共同结果。所以说,他们共同铸就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和成熟。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和哲理。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和发展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却又彼此关联的发展阶段。
先秦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说理散文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它也被奉为儒家经典作品之一。《论语》以简洁的笔触描述人们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论语》言论精辟凝练,大多富于哲理: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的著述,全书81章,分上、下篇。《老子》虽然只有5000余字,却将老子思想括无遗。
《老子》除了是道家书籍的经典,更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两汉文人几乎无例外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中自然、清静、无为的观点被后世文人学者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讲学的记录,具有记言性质,但每篇有明确的论题,充实的内容和清晰的层次。是中国论辩文的雏形。
作为论辩文的初始形态,《墨子》十论还没有发展到基本上运用逻辑推理或抽象思辨的阶段,它采用类比推理和生活事实的简括叙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明确、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
先秦散文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战国中期。这一时期的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
这一阶段的主要说理散文代表作有《孟子》、《庄子》等,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
《孟子》是由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和公孙丑等创作的作品,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孟子》善设机辟,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慢慢引入正题,使对方陷入论辩的困境。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和他的学生共同著述的,《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如《逍遥游》、《人间世》等著名篇章,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连缀而成,把庄子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庄子》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庄子》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先秦散文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战国后期。在这一阶段,说理散文完全脱离了语录体的窠臼,成为专题论著。他们的说理散文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一言以蔽之,这是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结果。
这一阶段的说理散文代表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里。
《荀子》书中的文章多为关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长篇专题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深厚;《荀子》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辩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的著作,韩非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
《韩非子》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厚隽永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韩非子》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吕氏春秋》是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与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著作,由于该书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吕氏春秋》中的其他篇章如《贵生》、《用众》、《顺民》、《正名》、《察传》、《似顺》等篇也各有特色;如《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语言简洁流畅,有《老子》的文风,其中有些段落本身就是声中音律的押韵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先秦诸子,都是一流的语言大师,他们的说理散文或华丽雕琢,或婉约隽永,或放纵恣肆。他们创作的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发个人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 还倾注了作者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所以说,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铸就了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和成熟。
四书五经标志着成熟,也就是说45斤对秦朝的影响非常大,而且也导致秦朝出现了一个文化巅峰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 《国语》 《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 《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 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尚书》 。先秦文化有很多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作品,有对话体和寓言体,也有专题论文。
- 上一篇: 试论陆机的 缘情 说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