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如《滕王阁序》)来形容潘安与陆机,是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潘安诗歌名列钟嵘《二十四诗品》上品,潘安亦是西晋著名文学、政治团体“金谷园二十四友”之首,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闲居赋》、《秋兴赋》、也很知名在小说中常以“貌若潘安”来形容一个人文采风流并且容貌出众。特指男性。在汉魏晋那个时代,赋写得好是文人最高的成就,潘安的《秋兴赋》、《闲居赋》、《藉田赋》文字优美,富有感情,是那个时代顶峰。潘安、陆机是西晋作品流传下来最多的文学家,可见后世对他们的推崇。潘岳作品的最大特色是情,读者句句能体味到他内心所想,潘岳的感情细腻,多愁善感这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一般男性文学家的作品这样的风格不多。
如何赏析《赴洛道中作》
诗人写自己在山谷中听取山谷之风的哀鸣。第三节描写夜间的明月与露水。诗人心中的愁绪连绵不断,无法入睡,也透露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苦情。
陆机说,有时手握缰绳,在有草的平地上缓慢地向前走。从这一重重山,“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清代沈德潜认为“殊非诗人之旨”(《古诗源》卷七),其实这正是魏晋以来诗歌的新变化。作为“太康之英”(钟嵘《诗品序》)的陆机。”(《文赋》)这是认为诗歌具有注重抒情的性质和文词精妙的特点。这种诗缘情说和儒家的诗言志说不同,文词华美,对偶工稳,他的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条条水,忽而高山,忽而平地,可以想象到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因此,这里不只是描写沿途的山水景色,都是例子。陆机的这首诗精于语言的提炼,善于在景物描写当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人的情感,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第二节继续写旅途中的寂寞与哀愁,当然是“远游”,而山山水水是那样的修长和宽广。诗人有时挥鞭驱马登上高山,如此诗中“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用词造句,刻练求工,只得穿起衣服,起床独自思量。一路上越过万水千山赴洛道中作 魏晋:陆机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这首诗描写陆机赴洛阳途中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第一节仍然紧扣诗题来写。诗人前往洛阳:“诗缘情而绮靡
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怎么理解
主要意思就是风骨兼备。。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侧太康不逮。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如殷 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德的完善境界。
与盛唐王孟山水诗比较,谢灵运的山水诗有什么特点
写山水田园诗而著名的一派诗人,主要有谢灵运,我国第一位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陶渊明、刘长卿、范成大等
山水诗始于曹操,此前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不能算是山水诗.如《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只是为了起兴发端,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两汉的诗歌只是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工具,没有具体的场景描写.曹操的《苦寒行》中出现山水诗句如“艰哉何巍巍”,“树木何萧瑟”,“雪落何霏霏”等.直到他的《观沧海》把自然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是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除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之外,其余都是对“观沧海”视角的描写,写大海时是对曹操自我胸襟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