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愿再作一筹莫展的华州司功参军的官儿,因而于759年,弃官西行,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古代文论诗学命题,评论杜甫的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明了晚唐时人民百姓艰难的生活环境
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同时我们知道杜甫先生的诗歌风格多样、语言精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皆为人传诵。
杜甫写的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还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所以大家把杜甫写的诗称作“诗史”。杜甫历经沧桑和艰辛,他关注国运与民生,他的思想凝重沉郁,他的语言精炼细腻,他的诗篇透射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人文主义光辉。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如有错误请见谅
描写秋天的现代文小诗及对这首诗的点评
秋天 秋天是一首季节的乐曲 正好演奏到了 澎湃的高潮阶段 秋天是风的画笔 饱蘸阳光的色彩 描绘在心中的画 秋天是在酷暑里出生的孩子 从那一片片庄稼地里走出 从一颗颗硕大的汗珠里孵出 秋天是热烈而深刻的哲人 研究了春天和夏天 还是喜欢这一地的金黄 秋天是饱满的高粱穗子 火红的丰盈着人们的眼眸 也激动起浪漫的情怀 秋天是浓浓的酒 只一口便会透彻骨髓 醉了说的还是喜欢 秋天是漫步在田埂上的老人 细细地品味收割后 地里散发出的迷人气息 秋天是一位阵痛之后的产妇 静静地歇息 等待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 背靠秋天畅饮秋天 生命总是那样的从容 我的诗也像一枚果实那样沉甸甸 一直以来,我都是喜爱秋天的。 天,很蓝,蓝的干净;云,很白,白的纯洁。 秋天的早晨,天郎气清,有一种潮湿的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路旁小草上的露珠,晶莹剔透,让人舍不得触碰她,生怕惊醒了她一夜的好梦,更怕伤了她易碎的心。每到这时,都忍不住想停下来,仔细地看着她的灵魂是如何在阳光的照耀下得到了升华?可是因为赶着上班,总是错过了那精美绝伦的瞬间。其实,也许,是我不忍看着她的消失吧?因为,美丽而短暂的露珠总能带给我一天的好心情。 秋天的中午,阳光强烈得多了,树叶似乎就是在它的照耀下,慢慢变黄的,看着那漫天飞舞的秋叶,觉得人也变得自由、轻松了起来。铺满落叶的林间小道是我心灵的憩息之地。 每到夕阳西下的时候,也是我思绪最为凌乱的时候,有几份惆怅,又几多失落。有说不清是什么原因,也许因为一天的忙碌,也许因为觉得又虚度了一天。 夜,悄悄地来临了。秋天的夜晚,特美,美得有些凄凉。我,却很是喜欢。一直希望在这样的夜晚,有他的陪伴,静静地在带着几丝凉意的月光下,漫步在铺满落叶的林间小道上,畅谈许多。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忙碌的季节,因为忙碌,觉得充实。 因为充实,所以珍惜每一个秋日来临的日子!
- 上一篇: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学的起源是什么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