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泡菜的前世今生经典散文
四川泡菜举世闻名,川人称之为酸菜,是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一道小菜。
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三国时期四川家庭妇女就开始泡制酸菜,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和总结,打造出了当今中国小菜的巅峰之作――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最早发源于农家,且出自于家庭妇女之手。它与纺纱织布、纳鞋底做布鞋、用针线绣花等一同视为一个姑娘出嫁后能否持家的基本技能。一个姑娘如果制作的泡菜十分出色,在她出嫁时娘家会将泡菜作为陪嫁,一是炫耀娘家教女有方,二是向婆家证明所嫁之女并非等闲之辈。
姑纳数娘在初次学做泡菜时,要用皂角等天然清洁物品将手洗得干干净净,在母亲的指导下调制好酸水、清洗好菜品,所有的事情母亲概不沾手,庄重的泡菜仪式近似于某些地方的成人礼。姑娘第一次泡制的泡菜要封存十天半月,当揭开坛盖检验,泡菜色正味香,说明姑娘泡菜成功;如若揭开坛盖,泡菜发黑、微臭的话,说明姑娘的手是“臭”的,从此不能泡菜,就是捞泡菜也只能用筷子,不能直接用手抓。如此炫说,虽然没有任何依据,但在乡下流传了若干年,确实有洞搭首的人不能泡菜,一经她(或他)手泡出的酸菜总要发黑或者发臭。
泡菜是四川农家的一面镜子,能折射出主人家的方方面面。
四川农村早年保媒拉纤的媒婆,在给男方介绍女朋友时,除了看男方的家境外,很多都要看看这家人的酸菜坛,有的还得亲口尝一尝。一般来说,酸菜坛收拾得干干净净,酸菜美味可口的家庭再差都有三分。反之,酸菜坛又黑又脏,捞出的酸菜黑而发臭的家庭,基本上不怎么样。
四川泡菜有很强的地域性,离开那片土地泡制出来的泡菜会缺少相应的川味。正如茅台酒离开茅台镇后再怎么酿造,烤出来的酒都不是茅台酒一样。前些年,我曾从老家把多年泡菜坛里的酸水用瓶子装着带到了新疆的部队,以同样的方法,泡出来的酸菜却没有四川道地泡菜的那种口感和味道。
四川泡菜虽是川菜的一类,但改革创新后的四川泡菜却将川菜推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以酸菜为前提而冠名的创新川菜:如酸菜鱼、酸菜鸡、酸菜兔等等,在一定的程度上,无论什么荤菜与酸菜搭配都能成为一道新的川菜。但前提必须是正宗的四川泡菜,否则,做出的川菜便不伦不类。四川资阳临江寺有一家很有名的酸菜鱼馆,仅一道普通的川菜就招引了成都乃至重庆的大量食客,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家老板的四川泡菜规模空前,数十个1.5米高、两三个人牵手才能围拢来的大肚子泡菜坛放了一大片,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些泡菜坛吸纳新鲜空气发出的“打嗝”声此起彼伏,尤为壮观!
以酸菜冠名的很多川菜,无一例外的是老板对泡菜的制作都有特殊讲究:有的将特大的泡菜坛下半身埋进土里,保证泡菜坛冬暖夏凉;青城山有的农家乐将泡菜坛常年放在细水常流的.小溪里,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我的父辈们将泡菜坛下半身埋在树林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
我到过祖国的东西南北,每到一地都要想方设法的品尝以酸菜冠名的川菜,但几乎吃不到四川境内的那种正宗味道,这并不是恋乡情节,而是地域造成的味觉变异。
四川泡菜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首发泡制的祖先们做梦都不会想到,四川泡菜发展到今天还能泡荤菜!
四川泡菜泡制荤菜是近年才有的。如泡鸡爪、泡猪头肉、泡猪手、泡排骨、泡鸡蛋等等,以此类推,只要是荤菜,有相当部分都可以制成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极其普通但又不同寻常。它可以单独成菜,出现在各种不同档次的宴席,以及普通百姓的一日三餐。小的时候,梦想每天有碗“帽儿头”干饭,再加上一盘酸菜就足以。所谓的“帽儿头”,就是用一个中号的磁碗,拿到食堂,打饭的师傅用装半斤米饭的碗盛满饭倒扣进自己的饭碗,于是,自己的饭碗上出现了一个酷似帽顶样的“饭峰”,故称“帽儿头”。吃饭的时候,从碗的一侧开始下口,鼻尖时不时的碰撞一下帽儿头“饭峰”,一口饭再一口放了点海椒油和味精之类的四川泡菜,那可爽快之极!
四川泡菜是世界泡菜的祖先,它的创新和发展至今没有任何一样泡菜可以并驾齐驱。可近年来,韩国单一的泡菜吹嘘的程度远远大于四川泡菜,这从另一角度提醒有关川菜的管理部门,四川泡菜的宣传力度应进一步加强。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查过很多资料,但没有多少资料是专门介绍四川泡菜的,尤其是近年来,四川泡菜延伸了不少新的品种,特别是泡制荤菜、泡制水果之类的创举却很难找到权威的文字记载。
四川泡菜缺少全面系统的“家谱”,枝喊这是川人的短板。四川泡荤菜、泡水果出现的时间、地点、泡制方法等详细的记录,至今还没有写进“家谱”。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如果无法说清四川泡荤菜和泡水果出现的准确时间,那时我们会脸红的!
徜徉诗海,文学执着之卫道者散文随笔
今晚的月亮好爽,感性得很,可不,那种透亮,让天空云朵,簇拥出大片白云,真有“玉盘高挂,珠圆玉润;天上地下,仿佛莹白”。与孙儿一起月下嬉戏,畅享天伦之乐,美妙若斯,其乐融融。但猛地,看着那月,悟性顿起,哈哈,思想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瞬时跳出燃猜茄,一下灵感勃发,将多日酝酿,兑现特异心灵,对自己亦师亦友谭氏宁君诗家,濡沫笔墨之酣畅清晰,尽致淋漓之爽快不已。
对于成都诗人谭宁君么?记忆的种子,永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圆圆形脸,笑容谦和,佩戴眼镜,深邃的眸子,始终微露自信,将文学诗意,以诗歌形态,表现于他的文字,他的日常生活,他的令人颇感惊讶诗歌文字创造力。
当年他在旭光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因为工作缘由,经常与之开会办事,特别是我们之间,包括民建印刷厂诗人刘安祥,大家惺惺相惜,共同的文学爱好与执着追求,撰文写作,使我们三人,一下成为了知己好友, 经常一道吟诗作文,探讨文学,畅谈理想志趣,一时成了当时新都谈得拢的“文学三友”,使我们每个人,不断通过日常侃谈闲聊,探迷寻究,互通所获,沟通交流,其文学修养与创作水平都有提高,甚至迅速,尤其是谭宁君者,让他的睿智深邃,敏锐嗅觉,先天悟性,努力刻苦,异乎寻常,将诗歌创作,仿佛长江、黄河,一泻千里,畅游流淌,奔放,豪迈,浑厚,又志气飞扬,就像他在《心,伫立春风》诗中所言:“野马的长鬃,舞动天际流云/旋转,旗语招展,漫天纸鸢/起伏的喘息,大河上下一瞬间/绿意盎然。静止的心情,蓄积经年/闸门,早已高高提起,倾泻的思绪/以及,钙化成卵石的那些记忆/扑面而来,铺天盖地而去”,诗歌勃发,洋溢泛动,汪洋恣肆,叹为佳构。
写之于此,那么,谭宁君者,当为何许人也。其实简单,百度搜索,总能知道频率。他么?曾用笔名宁君、澹台宁君,重庆开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MBA)。中学高级教师、高级企业培训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国际诗歌与音乐协会常务兆衡理事、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诗工委委员、成都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成都市新都区作协主席、新都区散文协会会长。《中国格律体新诗》编委、《新都文艺》主编等。
时光穿梭,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始从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之重庆开县走出,是故乡的山水毓秀,人皮察杰地灵,竹林婆娑,树木葱茏,溪流潺潺,燕昵鸟翔,让他从小就氤氲于文学殿堂,萌发了爱好文学,熟读经典,创作文学之三步曲,一发不可收拾,汩汩如泉涌水泻,始在《星星诗刊》、《诗神》、《神剑》、《文学报》、《四川文学》、《青年作家》、《莽原》、《传奇文学》、《芳草》、《西南军事文学》、《工人日报》、《特区晚报》以及美国《休斯敦诗苑》等报刊发表作品,奠定了坚实文学底蕴和创作路子;2000年后,他更把握契机,瞄准时代脉膊,开始在各种网络平台交流创作作品;作品先后入选《中国诗选・散文诗档案》、《中国校园散文诗选》、《探索散文诗选》、《四川精短散文选》、《成都新世纪儿童文学选》等三十多种选集,并获“第九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小说三等奖”、“首届天府文学奖小说三等奖”、“首届四川散文奖优秀(集子)奖”、“华语爱情诗大赛银奖”、“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特等奖”、“红袖添香中秋诗赛一等奖”以及“诗圣杯”“芳草杯”诗歌奖等四十余个奖项。使他溪流江汇,集掖成裘,聚沙成塔,著作等身,先后著有诗集《梦想与土地之间》散文集,《月临西窗》散文诗集,《无悔之旅》诗合集,《阳光中绽放》,《诗家(四)》小说合集和《苍生厚土》等六种,成为了名满巴蜀四川、乃至成都、新都之名闻遐迩著名作家,成都诗坛“四君子”。
谈起谭宁君这么个人,我真的感觉很多,才华横溢,诗意融合,举手投足,都是心怀诗意,醉于文学,富有创造之徜徉诗海卫道士,文学执着守望者,默默耕耘之文学大成者。
仔细地觑觑看看,瞧瞧凝眸,在夜晚荧光之下,在书桌恳读修撰,月儿如水倾泻,心怀文学使命之诗人谭宁君先生,用功特勤特专,特喜特爱,从《诗经》《楚词》《唐诗》《宋词》《元曲》瑰宝韵律中,如饥似渴吸收滋养,从莎士比亚、泰戈尔外国巨匠中寻找养料,从徐志摩、戴望舒、闻一多新诗派代表人物中探求骨髓,行走重庆故乡及四川巴山蜀水,在江河湖海,田园沃野,平原山岗之中,寻幽揽胜,探物悟就,创作精髓不断升华,让其轻吟浅唱,唱响了诗的浪漫邂逅,“想给老屋前慵懒的芭茅捋捋乱发/想给小桥下淘气的溪流擦擦汗珠/想给半山腰贪睡的云雾抻抻裙裾/回家的渴望在菊花的手影上怒放/新稻米蒸的饭,老南瓜煮的汤/稔熟的乡音敲打碗沿脆生生的响《秋天,故乡在更远的远方》”,冲刺着,努力着,奋斗着,拚搏着,……啸声高唱,撩拨的文学盛宴,香甜可口,仿佛就着是诗的山珍海味,文字的玉液琼浆,把他的笑靥,在这条河流永伫,“戴着黄斗笠出门,撑着红雨伞回家/绿油油的地里,父亲和母亲大声吆喝着/悄悄话。村庄静谧,我的思念紧贴着溪流/双钩涟漪,镌刻石头,点染泪花盈盈的草/村庄,村庄,梦里老家,雨一直下/有谁,可以走出你的绵绵细雨《雨里村庄》”,为文学的生,文学的活,文学的升华,搏浪笙歌,箫声悠扬,耕耘,跋涉,执着,求索,直至生命的飞花碎玉,岁月流金。
毋庸置疑,谭宁君之人生,其实就是文学之人生,更是诗人骚客之人生。人生之旅,牵牵绊绊,缠缠绕绕,说漫长,有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说短暂,也可以说很短,一百年才仅有36500天。写写算算,我心痛如绞,肺腑难言,真正地,时光迅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杀猪刀,正一片片切割着我们肌肤与头脑,从生到死,仅一个须臾了得。但我们谭宁君么?他却坦言:“佛耳草,突然就青葱了/然后,会枯黄会飘零/然后,还会更加青葱/青葱的生命是幸福的/幸福的在时空的罅隙歌唱/离离原上,袅袅心香飘渺/这缕香,横亘千年立地顶天/静静地生长,静静的`燃烧《清明,青葱的佛耳草》”,这首诗,不就是他对自己此生文学之绝妙观照,映衬的人生魅力么!
荏苒倥偬,写着之谭宁君文字,我也真地感到越写越兴奋,不是为他,而是为文学。虽说还是有些疲倦,家人也催促快快睡觉,毕竟身体健康重要。可我的心,却万分热力,嘱望很大,热得有些发烧发烫,毕竟,文学之执着者、寻道者、卫道士们,如诗人谭宁君与我们这些文学发烧友,正如他吟咏的诗作《栽秧》那样,“谷雨,雨淅沥,芒种,忙忙种/立夏立下誓愿,小满满溢渴望/于是好男儿折腰,以鞠躬礼拜的姿势/拜皇天后土,拜父老乡亲/然后,合纵连横/摆开以退为进的三才阵/布谷鸟引吭高歌/背水一战的悲壮以及秋天的底色/从爷爷左手,到父亲右手/开始一点点浸润季节”,放飞诗歌的旅程。
最后,还是将诗人谭宁君《再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作片断,“也罢也罢也罢 诗人浩然长叹/右手提起自己八尺昂藏嶙峋之躯/左手挽起青锋抖动一招大卸八块/一时间 天地动容鬼神哭泣 /血肉翻飞如溪边三月怒放的桃花/一副铮铮傲骨 被左削右砍/脊骨为梁 肋骨为椽 肢骨为柱/血肉筋皮与脚下黑土搅拌为泥 /顷刻间在盛唐王朝 搭起一座/经天纬地大庇寒士的广厦圣殿/一颗心摆在中央 跳动如一盏灯”,作为结束之语,把文学的描摹架构,飞升一个新的天地。因为我早看见,我们新都,正在诗家谭宁君这个标杆率领下,跃升出一个又一个文学追求者,搏击者,弄潮者,像天上闪烁星星,汇聚文学海洋,汪洋恣肆,惊涛拍浪,奋勇向前。
- 上一篇: 三十六年后初中同学聚会感言?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