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正文

塔铺属于学者散文吗

2023-06-16 00:33:19 暂无评论 220 美文摘抄 散文   学者   三大   学者散文

一、塔铺属于学者散文吗

不是。

塔铺是刘震云1982年创作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不属于学者散文。

塔铺主要通过一个复员军人回乡后参加高考复习的经历,讲述了几个农村青年为改变贫困的命运而准备参加1978年高考的辛酸故事,表现了生活在历史变革时期的农村青年试图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奋斗过程。

二、学者之散文和文学家之散文异同

学者散文更注重格式什么的,毕竟只是初学阶段嘛,很拘谨,而文学家文风自由

广义“学者”:是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狭义“学者”:是指追求学问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的人。

文学家是在电视编剧、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随笔等方面发表、出版了有一定质和量的作品,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也即是说,文学家就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活动的成功人群,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学者。

所有学者的散文中规中矩;文学家的散文,天马行空在于随心所欲的创造。

三、什么是学者散文?代表作家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学者散文又称为大散文,文化散文。

指在创作中注重文化含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得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学者散文”的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富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他们也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代表作家是:余秋雨、陈平原、朱学勤等。特点: “学者散文”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这些散文随笔与“杂文”的不同之处是,它更关注的往往不是“识”,而是“情”与“理”。

四、我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者散文”是指什么?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种称作“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枣渗耐散文的作者多是一些从事人文或社科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凳春了一些融会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的文章。“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和参与文喊腊化交流的趋向。

五、“学者散文”是代表哪种风格的?

这类散文,可说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埃尘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作家同历史的对话,既是今人对于古人的叩访与审视,反过来也是逝者对于现今还活着的人的灵魂的拷问,拉着他们站在历史这面镜子前照鉴各自的面目。作家通过对史学视野的重新厘定,通过对历史的解读与叙说,揭示其亩悄渗内在意义以及对现实的影响,为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提供一种丰富的精神滋养和科学的价值参照。同样,在阅读这类散文时,读者也是从现在的语境去追踪过去,从其“前理解”或自身文化的参照系出发去把握过去,而且在现实的深度介入中,沟通昨天、运晌今天与明天。由于文迅脊本中对象的描绘,往往印证着作家的价值判断,折射其自我需求的一种满足,因此可以说,在阐释历史过程中,作家本人也在被阐释――读者通过作品中的独特感悟来发现和剖析阐释者。

六、三大学者散文 是什么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应该是方苞、姚鼐和刘大(能在清代并称三位散文家ms只有他们了)

桐城三祖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他们三人则被尊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方苞

方苞(1668-1749) 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文章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的新风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文章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义法”歼搜:所谓“义”,即“言物”,所谓“法”,即“言有序”。“义”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方苞要求文章的形式服从于内容,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章语言要做到“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义法”说,涉及文章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诸问题,对形成有益的文学理论,有积极的意义。

刘大

刘大(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汤沟镇陈家洲人。

大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

大师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鼐的老师,故为“桐城派三祖卖芦”之一。大虽出方苞之门,但文风不同,方苞深于经学,对文章提倡义法,用笔严谨,简明确切;大兼重古文的神韵,博采《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才气雄放,波澜壮阔。形成“日丽春敷,风云变态”的风格。不仅如此,大对“阳湖派”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乾隆间,常州钱鲁斯受业于大之氏配历门,后与大弟子王灼一起以“师说”传诵于阳湖恽敬、武进张惠言。恽、张二人始尽弃骈俪之学,专治桐城派古文,传人日众,后称“阳湖派”。

大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大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等。逝世后,葬于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保护文物。

钱钟书.梁实秋.王力 是抗战时期中国文坛上著名的三大学者散文作家

刘白羽 杨朔 秦牧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