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摘抄> 正文

怎么办?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享有很高地位?

2022-12-16 03:08:22 暂无评论 89 美文摘抄 唐宋八大家   文墨   著有

一、怎么办?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享有很高地位?

  唐宋八大家,以韩愈为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骈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深远的影响。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提倡散文釆用秦汉语言,强调文章内容充实,反对辞藻浮艳和形式华丽的骈文。柳宗元,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世称柳河东。

  他不仅精于杂文,阐述哲理,抨击腐朽,继承《史记》、《汉书》笔法,美化传记;又仿tr跳遗风,记山赋水,毕现神韵。更兼学屈宋之体,深得骚学,与韩愈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欧阳修,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等皆出门下。他的诗、词、散文自成一格,均为当时之冠。苏洵,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为苏轼、苏辙之父。他擅长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诗善五古,质朴苍劲,意境深远,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試,为苏洵第五子,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主张文学的独创性,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于豪放一派,书法自创“苏体”。苏辙,苏轼之弟,擅长政论和史论,亦善于辞赋。王安石,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主张文学创作首先要为社会服务,反对空泛靡弱的文风。曾巩,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碑文上。尤其擅长史学的编纂,精研于史传碑记的写作。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于明初朱右编纂的《八先生文集》。

  其中收编唐之韩愈、柳宗元,宋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散文作品。明中叶唐顺之也将这八位作者的作品选录在《文编》中。后茅坤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从此得名。

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有超然台记吗

  这 是 散 文

唐朝:

韩 愈--以尊儒反佛为主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有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

  

宋朝:

苏 洵--《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 轼--那词就很多了,《水调歌头》,《浣溪纱》,《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 辙--《六国论》,《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 巩--《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

这 是 选 读

韩愈:马说、论佛骨表、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三戒并序、小石潭记

欧阳修:秋声赋、伶官传序

苏洵:六国论、管仲论

苏轼、前、后赤壁赋、石钟山记、贾谊论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孟德传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曾巩:墨池记。

三、在散文领域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 。欧阳修与北宋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及唐代韩愈、柳宗元,在散文领域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四、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散文墨池记的北宋著名文学家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散文《墨池记》的北宋著名文学家是:曾巩。《墨池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撇下“墨池”之真假不着一言,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全文通过记叙、议论的交替出现,显示出不断起伏的层层波澜,突出主题,实为一篇文情并茂而又议论风生、结构谨严而又笔法活脱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