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魏晋诗词有什么特点?
东汉到魏晋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动乱不安、朝代更迭迅速、玄学思潮兴起不断冲刷文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导致中国文学史上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学思潮,即将文学与学术区分开来,不再强调诗文的“政教”功能,而是积极、自由地探索文学本身的特点、规律、价值,进入“文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也脱离政教的需要,文学变成个人化的行为,抒发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在战乱时期的文人,常感叹人生短促、生命脆弱、命运难卜、福祸无常,进而反映在诗词上,诗词呈现出对生死轮回、游仙奇幻、隐逸田园的特征,本文围绕这三个特征进行阐述。
诗词呈现出对生死的思考,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以游仙为主题特征,表达对政治的寄托
诗词呈隐逸之风,表达仕途无门、寄情田园的文人气韵
东汉至魏晋的社会发展,重塑了文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得他们不再崇尚儒家的“厚人伦、移风俗、美教化”的诗教文化,而倾向于追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意义,强调诗歌的意象美、风韵美、文气美、声律美等,开启“文学自觉”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学特征表现在对生死真谛的思考,文人们多感叹人生苦短,反思生活意义;也表现在奇幻游仙,借助宇宙万物表达对永生的渴望,对政治生活中悲愤的解脱和释放;更表现在隐逸诗风中,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劳作之美,表达了文人在动乱年代的人生追求。
魏晋时期的著名诗词有哪些?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
曹植:《白马篇》、《洛神赋》、《七步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
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
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