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于1927年,朱自清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他被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又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1927年1月,朱自清从南方把夫人和长女、次男接到北京,住清华园西院,荷塘就在培首园内,谨友想“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配晌数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荷塘月色》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任雹戚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源颤陵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洞漏“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另有同名菜品。
1927年7月
- 上一篇: 情感类文章写作:情感表达的艺术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