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散文的特点
林语堂散文的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
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
并且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而且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说创作:
林语堂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征,这种特征展现在“艺术家”、“世界”、“读者”这种三元框架之中。
透过“艺术家”把握林语堂的文化边缘特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格符号和人格滋养,透过“世界”把握林语堂的性灵与表现中西合璧的审美世界观,透过“读者”把握林语堂的文学追求和文化传播策略,构成了“在场”地把握林语堂小说创作和艺术成就的基础。
林语堂的翻译特点是通畅易懂,少用“行语”,中等文化的读者都能看懂,这也是他探索的结果。1936年他“做”《生活的艺术》,写到260页,他觉得用语深奥,论辩枯燥,会失去读者。
于是推倒重来,换用一套话语,以风可吟、云可看、雨可听、雪可赏、月可弄、山可观、水可玩、石可鉴之类细腻动人的东方情调去观照竞争残酷、节奏飞快的西方现代生活,于是文风一变,空灵动人。他避用哲学概念,弃用政治口号,引俗入雅,降雅为俗,将雅俗融合,写出了无学究气、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
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1932年和1934年又先后创办了《人世间》与《宇宙风》两刊,都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他又主张小品文应“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幽默、闲适 你看《京华烟云》就知道了
如何理解林语堂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散文主张
个人理解如下:
林语堂“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散文主张是消极性与积极性同时存在的。
这种主张虽然也时时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但存在消闲自娱,躲进“象牙之塔”,咀嚼闲适趣味的倾向,客观上有对现状消极逃避的不良后果。这是它消极的一面。
这种主张在林语堂运用到个人实际创作后,虽然作品内容流于抽烟、西装、牙刷、吃穿坐用之类琐事,但文笔的优美清新却能使人在清淡闲聊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他追慕自然平淡,矢志本色,力戒虚饰浮泛,在淳古淡泊中显出朴素纯真,这对当时风行的浮躁文风是起了一定矫正作用的,而且作品幽默中不乏人生哲理的透视,淡远飘逸中自有一种风韵,一种情趣,一种任运自在的人格与个性。这是它积极的一面。
总体来说,林语堂“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散文主张是在30年代早期提出的,当时中日尚未“终有一战”,它是积极性稍大于消极性的。对这种主张正确与否,鲁迅和林语堂在当时有过激烈的争辩,论争始于1932年,历时长,参加者多,获益者亦不少,有力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我们今天不该因为林语堂先生在这次论争里是鲁迅先生的论敌就全盘否定他的这种散文主张。
- 上一篇: 求一篇关于正能量的作文。谢谢大家啊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