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有两种耕耘方式,即笔耕与农耕,耕读传家的说法,是农耕者寄于两种耕耘方式,兼而有之的传承和厚望的反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时的说法,又把读书抬到了至高无尚的地步。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舞文弄笔的去做文章,去做官老爷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两种不同的耕耘方式,明显存在着脑体力劳动的差异,也一直潜在着事实上的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任何事物也并非一成不成的。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环境下,重商轻农轻文的变化,使得洛阳纸贵的笔耕者一路朝廉价方向滑跌,甚至到目前为止如同农耕者的种植所获一样,价格不升反降。
当然笔耕者的所获与农耕者的收入,本来就是十分悬殊的,即使跌幅再大,也不至于达到谷贱伤农的程度。
依靠写作实现经济独立因人而异的可行,并非比比皆是,但也不至于绝无仅有。
不过敬佛者多,成佛者少,过独木桥现象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天份和超人的努力付出,还是别去凑热闹为好。
一切高贵的感情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大家都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这是周国平在《守望距离》中的一句话:“我始终相信:一切高贵的感情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守望距离》,是他的一部散文集。它的中心围绕“与现实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着人生永恒的价值;了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走向”。
因此,这部散文集,探讨了人类的生与死,爱与孤独,指着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的方方面面。他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他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不是社会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理解他的观点,感受,就是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啦!
一个作家表达的观点,思想感情,与他的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周国平自然也是一脉相承的,他在作品中,阐述的观点,表达的情感,打上了他自己生活经历的烙印。
《守望距离》,是他年轻时候的作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1983年及以后一段时间的社会变革,个人生活体验。在改革的大潮中,西方的政治,文化,跟着经济,像雨后春笋一样,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崇洋媚外的一股淡淡的歪风邪气,在我国悄然兴起……
一些有识之士,发出了警示。其中有一本《谁来保护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思考。
在人们从狂热地追求西方思想的时候,针对一些人,盲目崇拜,不是去其糟粕,吸取精华的现象,有远见卓识的人,给予及时地引导。周国平,就是用散文的方式,创作了一部《守望距离》的散文集。
我们要更好地理解这句话,就需要知道这句话出现的时代背景,作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是围绕“爱与孤独,执着与超脱,幸福与苦难”的辩证关系而定义的。如果离开了这个定义,理解“高贵的情感,深刻的体验”,就是一个让人费解的哲学命题了。
“一切高贵的感情都羞于表白”,如果立足于“爱与孤独”,就排斥了“一切直接的,直白的表白的感情,都是与高贵相去甚远的,背离的”哲学思考范畴。
因此,“一切高贵的感情都羞于表白”,是指特殊性质的对象,在爱与孤独中,选择孤独的爱。
这也透露了作者在遇到挫折后,所产生的矛盾心理压力。作者认为自己不是市井市民,对爱的表达,是朦胧的,隐晦的,隐秘的,神秘的,让人踹摸不透的,夺人心魄的……是羞于表白的。只能够让别人心灵感应,达到会意的愉悦。
“羞于表白”,一方面展示了暗恋对象的幼稚,惶恐,自责,控制;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表白出来,不被别人喜欢的尴尬。也是对自己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进退两难寻找心里寄托情怀罢了。
这种选择,无法在“爱与孤独”中自拔。是自怜自艾的忧郁型性格。具有这种柔绵,多情的人,能够情不自禁地产生共鸣,受到他们的热捧。如果你曾经是一个“追星族中的一员”,就会发现台湾作家琼瑶的作品,对少男少女的影响。
“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这是与“幸福与苦难”的辩证关系而定义的。同样排斥了“能够言辞的体验是不深刻的”哲学逆反思维范畴。
理解这句话,能够借助民间俗语:算命先生,算你发财,你是看不见的;算你背时活活现。所谓的发财,就是生活顺利,身体健康,你没有损失财物,经济。算你背时,是自己生活坎坎kuokuo,家庭成员害病,赔了别人的东西,或者拿钱治病。
因此,幸福的生活,存在隐私,秘密,是不能够全部与人分享。苦难,有些事情,是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反而会成为别人的笑话,是不能够向别人倾述的。这就是,不是说不出来,也不是写不出来,而是不能够说出来,不能够写出来。
“一样生来,百样死”。人生就是这样,幸福是相同的,苦难是各不一样的。人能够共患难,也能够苟富贵。但是,是有条件限制的。离开了存在的意义,就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