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炉火
楼房封顶了,还有三四个月,就可以乔迁新居,欣喜之余,生出一丝惆怅。
是冬季,飞花碎玉烘托出年关将至的温暖和醉意,同样温暖的,是小屋里悄悄燃着的炉火,火燃得正好,是那种青烟散尽后的兴旺和宁静,炉膛醉红着脸,将一腔热情辐射到小屋的角角落落。热情,却不张扬,这是炉火的性格,这种性格营造出一个祥和平静的冬季——许多年的冬季,我都是这样走过。
有关炉火的记忆,源于对火盆的怀念。
小镇东南方,是一片林区,父母曾经蛰居多年,我便出生在那里。林区的冬季,白雪皑皑,滴水成冰——那才是真正的冬季,漫长但绝不寂寞。在儿时的我看来,邻居大伯猎枪上挑着的野鸡固然诱人,围坐火炉喝茶听古今的日子也让人留恋。
父亲是早年的大学生,鬼怪神灵,天文史地,他似乎无所不知。在我们屏住呼吸神往于古今的时候,母亲会拿着火箸,细细地拨开火盆里的热灰,埋几颗洋芋、几粒豌豆。不多时候,小屋内就飘出烧洋芋的清香,间或有豌豆爆裂的“噗嗤”声。火盆烧的是炭,地地道道的上好木炭。细心的母亲总会把截成一拃来长的木炭横铺竖搭,在火盆中央垒起一把漂亮的火炬,燃烧的火炬,红得超凡脱俗,无比灿烂。这时,母亲便说:“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父亲的古今讲完了,洋芋也烧熟了,焦黄软香、滚热烫手的一块,看着就叫人眼馋。轻轻一掰,热气腾腾送到嘴里,那种酥软蓬松,自然天成的美味,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多年以后,再尝烤箱中烘烤出的洋芋,却没了那年那月的可口舒坦。土生土长的东西,似乎天生就离不开一个“土”字。
遥想当年,火盆不过是黄泥垒就,顽石砌成,所烧木炭,采自深山老林,燃烧后的灰烬,细白轻绵。而那洋芋,全赖肥土养育,天雨滋润,入口之后,自然齿颊生香,余味无穷。
火盆烧出的美味,还有一种叫松塔的东西不能不提。林区一半以上是松树,松塔成熟时,一眼望去,漫山遍野,满目苍翠。沉甸甸的松塔掩映在茂密的松针间,整个林区弥漫着浓郁的松香。挑一两个绿油油、肥嘟嘟的松塔埋进热灰,一顿饭的功夫,香飘十里。从热灰里扒拉出来,原来鱼鳞般紧贴塔身的松衣花瓣样翘起,可以看见里面圆滚滚的松籽。拿木棒轻轻一敲,松籽便迫不及待蹦了出来。丢一粒到嘴里,牙齿轻嗑,舌尖一挑,顿时满口生香。吸足了松油的松籽,其鲜其香岂是如今那满大街铁锅搅沙子炒出的松籽所能比?
火盆烧苞谷,也是别有风味。但烧苞谷、烧松籽都不是在冬季,所以少了许多气氛。因此,腊月烧烤,记忆尤深。而围坐火盆往往又是在夜里。林区的夜,因为间或几声不知名的野物的叫声而显得越发寂寥悠长。雪花,时紧时慢,不声不响地落在空旷的田野里,这时,盘腿坐在火炕上,看火盆中红红的一团,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炕洞里褪尽松籽的松塔在松油的浸润中劈劈啪啪响得正欢......
往事如烟,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儿子已蹒跚学步。光阴改变了许多的人和事,唯一不变的,是那团悄悄燃着的炉火。
倚在床头织着毛衣,一岁的儿子睡得正香,丈夫外出尚未回家,我在等他。等待是最容易让人心绪不宁的,因了这炉火的辉映,我的心情并不阴郁。我知道,丈夫正披着一肩雪花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正当年轻,年轻的岁月,会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即使是在冬夜,依然不能停下奔波的脚步。劳碌的,却是温馨的,仅仅只是因为,暖暖的小屋燃着一团暖暖的炉火。砂锅内,鸡汤煨得正浓,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矮矮的砂锅,敦实古朴,清香四溢中,它的每一寸纹理都透着温润。不时有溢出的汤顺着锅沿流下,滴在炉盖上,发出“吱吱”的响声。烟囱中徐徐流出的青烟飘飘悠悠迷离了夜的眼......
风雪夜归人,倘若少了炉火的等待,是否还能那样从容?
楼层一天天拔高,我知道,告别炉火的日子一天天临近。这是我28岁人生中最后一个丰润的冬天。从此,我将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享用一种叫做“暖气”的东西。也许,它真的能使我的冬天在东西南北风中远离窘迫,然而,我始终固执地以为,那种温暖的外衣里裹着的是冷漠和距离,矜持中拒绝你的亲近。现代文明在带给人实惠的同时,扼杀了许多温情。身外的世界一日千里,五光十色,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暇审视自己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抛弃了曾经鲜活的自己。
炉火相伴的冬天,岁月无痕,掌心化雪。炉火相伴的日子,酵香浓郁,回味悠长。
有炉火的地方,才有生活。
拂去光阴的风尘,我的心年轻如初。
这篇散文算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了。。
- 上一篇: 小草作文借景抒情散文800初中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