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古人常常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
《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有“诗鬼”之称,著有《昌谷集》。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27岁英年早逝。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达志士怀胎不育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有独特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是一幅战场景色。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燕山月似钩”,“钩”是一种弯刀,作者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也就含有思战之意,也有一种对现实的呐喊。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是启后两句的抒情。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作者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的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企盼上层能够慧眼识才,以效大用,也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慨。
此诗运用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石灰吟》[ 明 ]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有《于忠肃集》传世。
《石灰吟》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单从字面上看是说:石灰石经过千万次锤击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平常之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实际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托物寄怀。作者通过赞扬石灰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愿像石灰一样,不怕捶击、不怕烈火焚烧、不怕粉身碎骨,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刻意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不妥之处,敬请指点。
先看《马诗》。
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富于特色,展现边疆的清冷悲凉。
后两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借马抒情,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又不被赏识的悲鸣。
整首诗作者借马抒情,抒发作者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能够建功立业的愿望。
再看《石灰吟》
前两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是形容开采的不容易,石灰出世就经受考验。接着写烧制过程,虽然“烈火焚烧”却“若等闲”,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后两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形象写出石灰烧制时经受的磨炼;浑不怕,是牺牲精神的体现。
整首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希望上面的内容能帮助到你。我是朔漠风尘,感谢你的关注![握手]
- 上一篇: 有关于小学毕业朋友分离的诗歌或散文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