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是陶金鸿所写的抒情散文,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1课的课文。这篇散文抒情意味很浓,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贴切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了感染力,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展现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原文如下: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陶金鸿秋天的雨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由秋雨写起,联想到秋天的色彩、丰收情景、动物植物要过冬的情景,联想中通过想像产生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第一段:作者由“秋雨”联想到“钥匙”。钥匙是开门的工具,是进入房间的开始。而秋雨则是秋天的开始,人们往往是在下雨后感到凉爽,来判断夏的逝去和秋天的来临。这就是这个比喻句的联想知识基础。
这一段如果没有联想和想像也许会写成:“下雨了。我们感到了凉爽。秋天来了。”
第二段:拟人来写秋雨。秋天到了,植物有了颜色的变化。
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钥匙"。(是先总后分的)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颜料"。有
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藏气味。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冬天的使者。
第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丰收、欢乐,是对全文的总结,在全文中是分总的关系。
伤感的秋天散文诗?
秋天的诗是被秋风吹出来的。
秋天是被秋天的诗吟唱出来的。
当看到天高云淡,木枯叶黄,群雁南归的情景,就连身处九五至尊的汉武帝刘彻也要发出“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摇落兮雁南归”这样无可奈何、哀伤凄婉的悲吟。
秋天结束了春天的明媚爽朗和夏天的生机勃勃,一阵秋风吹来,只有秋虫渐唱渐衰的悲鸣和秋木愈来愈孤立的寒枝。所以,秋天给多愁善感的诗人们莫名其妙地增添了一段说不出的愁:关于秋天的愁。
于是,有人写到“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庭中何人不怀愁?令我白头。”有人写到“悲落叶,联翩下重叠,重叠落且飞;纵横去不归,长枝交荫昔何密,黄鸟关关动相失……悲落叶,落叶何时还?”
因为有了多情诗人的吟唱,秋天变得这样令人善感善怀,能处处触发人们最隐秘处蕴藏的一丝忧伤。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出户独彷徨,秋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当你孤独一个人面对秋色时,你是否也会感觉到此诗中那种有话无人倾诉的苦楚?
秋天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诗人吟出“愁”而存在的。“寒凉应节至,蟋蟀夜悲鸣。晨风动乔木,枝叶日夜寒。”瞧:寒冷的气候应时节而至,蟋蟀也感觉到秋天的悲凉而发出哀鸣;还有那在早晨的冷风中摇动的乔木,映入人们眼帘的也是它们的寒枝落叶。
就连一向欢快明朗的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唱到“秋天”时也暗暗捎带了几许离愁别绪的意味:“别在三阳初,望还九秋暮。恶见东流水,终年不西顾。”
难怪有人害怕秋天的到来,“怕秋来,怕秋来,秋绪感秋怀。扫空阶落叶西风处。独立苍苔,看黄花漫自开”。秋天本来就给人一种寂寞之感,何况诗人是“独立苍苔”?
可是也有人在肃杀的秋天里,迎着愈来愈冷寂的气氛,慷慨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也许是众多感秋、伤秋、怀秋诗歌中特立独行的一篇吧。当我们面对秋天的哀景而无可奈何、伤颓感叹的时候,我们何不多咏几遍刘禹锡的这首《秋词》,从中感悟到几分奋发向上的热烈情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