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美文> 正文

鲁迅有哪些经典文章?

2022-11-18 11:02:48 暂无评论 175 情感美文 鲁迅   散文   鲁迅散文

《鲁迅散文全集》包括《朝花夕拾》、《野草》,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两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这是公认的。从情感和诗性的意义上说,还应该算上《两地书》。《鲁迅散文全集》是一册特殊的文本,它记录了鲁迅先生和他的女学生许广平从相敬互相知的心灵历程。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野草》严格地说为一部散文诗集,创作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北洋军阀时期的北京,共二十三篇,一九二七年七月由北京北新书店初版。

《两地书》为鲁迅与许广平的书信集,最初于一九三四年四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有哪些?

鲁迅的散文有:

1、《朝花夕拾》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

2、《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3、《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二)、希望、雪、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

不重手稿

鲁迅对手稿的保存并不在意,常常乱丢手稿,有时还分发给来访的客人擦手,甚至当废品卖掉。一次作家萧红在上海拉都路买油条吃,无意之中却发现那张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翻译《死魂灵》的手稿纸,萧红大为吃惊并写信告诉了鲁迅,鲁迅知道后却不以为稀奇。

萧红无奈只得把这一见闻如实地告诉了许广平,许广平听后为此狠狠地批评了鲁迅一顿。

鲁迅的散文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鲁迅的散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有关鲁迅的散文一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得上是勇士。”当然,写出第一首白话新诗和散文诗,也需要过人的勇气。胡适命名其诗集为《尝试集》,就是尝试如何“吃螃蟹”嘛!沈尹默(1883--1971)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抓起来吞食之,这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创举。

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4卷1号上,居然有非绝句、律诗,也不同于词曲的白话诗9首发表了!不歌咏帝王将相、大人先生,却有两个人歌咏人力车夫,岂不斯文扫地!作者有三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沈尹默的《月夜》,是中国的第一首散文诗!1919年出版的《新诗年选》,在《月夜》诗后,有诗人康白情的评语:“这首诗大约作于1917年的冬天,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诗。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附录的《诗坛略记》也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它发表后有赞扬必有打击。在封建遗老遗少们看来,这“非驴非马”的什么玩意儿呢?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完全是个“怪胎”; 所写内容更不靠谱,简直是“驴鸣狗吠”!其实,这恰是沈尹默这首散文诗的艺术特点。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采用双声叠韵。“呼呼”象声,“明明”象形(光),一为听觉,一为视觉,视听通感,贴切地描摹出秋夜的意境。妙在无叙述赘言,用直抒胸臆的率真,不说“我在一个深秋的有月光的夜晚如何如何……”,首句“霜风”两字点出季节,夜晚有月之“明明”而不用“朗朗”,使声音减弱光感增强,更轻而亮些,若换“朗朗”,则如铙钹铿锵,破坏了动静节奏; 出典在曹操的四言诗:“明明如月”句。第三、四句写我和树并排独立,为什么特别说明我不倚树而立呢?犹如中国画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去想象去解读吧!

包括《月夜》在内,沈尹默总共写了17首新诗,都发表于1918年至1920年间,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三弦》。三弦是江南特有的伴奏弹词开篇的乐器,常常会拨动我的乡愁。它的声音是属于河房廊沿的,属于古镇小巷的。沈尹默的《三弦》,不写弹三弦的人,也不写弹的什么乐曲,时间是沉闷的炎热的中午,长街悄无人迹,一处破败的院落和低低的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此诗分三个自然段,写三段意境,不分行,完全是散文写法,却处处见诗的内核,故可谓标准的散文诗。沈尹默的散文诗,印证了散文诗这种新生文体的难工,语言并非吐口水似的随意出之,他足足费了一个月的工夫推敲,使这首散文诗不仅具有必须的内在韵律,而且使语言的音韵合古典诗词的规律,取李清照的《声声慢》双声叠韵之先例,又有西方象征派如魏尔伦、瓦雷利、马拉美等拟声的意韵,给后世的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营造雨声淅沥的乐感,乃至穆木天的朦胧水声以极大的启发。说它是中国古典和西方现代散文诗的形式碰撞闪现的火花,也不为过。据音韵学研究家称:此诗有十一个字是双声,摹写三弦的声响,又将四个阳声字和七个阴声字参错杂用,显出三弦的抑扬鼓荡。我想指出的尤其是此诗的最后一段:“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他是谁?和三弦有关么?他在听弦声还是不在听?他是破落的江南士子么?他是失去土地的老农民么?他是路过走倦了休息的,还是从院内被逐至门外的?我以为,这位神秘客是诗中忧郁的.上帝!它超越时空的存在,给这章散文诗以无穷的意味。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沈尹默是中国散文诗的拓荒者,他的散文诗必然载入史册,虽然他一生只写了17首。他的旧诗词倒有《秋明集》《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传世,但还有多少读者认真去读呢?相反,他的散文诗《月夜》《三弦》却久经传诵。一个人的成就难以预料,青年时代的沈尹默很了得,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出谋划策,积极推荐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办《新青年》,他自然成为编委会的得力干将,成为新诗开路三健将之一,他在主题、题材、形式和风格方面大胆探索和革新,写出中国第一首散文诗。后来,沈尹默东渡日本游学,停止了新诗的创作。回国后从事教育,曾任北平大学校长,晚年以书法著名于世。

有关鲁迅的散文二 鲁迅早年与二弟周作人合作写成的《惜花四律》,先前曾被收入十卷本和十六卷本《鲁迅全集》;后来要出十八卷本的新全集了,这四首诗是否收入,专家们曾经有过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不必再收,因为这一组诗原作者是周作人,有人主张继续收录,因为这些诗是鲁迅大改过的(参见陈福康《〈惜花四律〉不能从〈鲁迅全集〉中删去》,《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31日)――最后还是收入了,列入《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之二(《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8页)。

收进来当然是对的,这一组诗鲁迅加工的痕迹很浓,由此能得到很多信息,颇具研究的价值。关于是否收录此诗,后来还有一些纷争,大抵无关宏旨,可以不去多管;意气之争尤无必要,充其量也只是出版史的一点花絮罢了。

这四首诗的出处在《周作人日记》辛丑年后所附《柑酒听鹂笔记》中,题作《惜花四律步藏春园主人元(原)韵》,作者署“汉真将军后裔”;眉批则说:“都六先生(周作人)原本,戛剑生(鲁迅)删改”,又说“圈点悉遵戛剑生改本”(《周作人日记》上册,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294~295页)。所谓“汉真将军”,指西汉的著名将领周亚夫。《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云,周亚夫驻扎在细柳,天子前来劳军,前驱先到,进不了营门;稍后文帝本人驾到,还是进不去,于是――上(文帝)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上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

可知“汉真将军后裔”表明姓周,指鲁迅、周作人皆可。日记中这样署名,恰好表明这四首诗是他们兄弟亲密合作的成果。

在周作人的初稿上鲁迅改得很多,已近于重写,所以周作人后来提到这四首诗时,直接将它们称为鲁迅的作品(详见《旧日记里的鲁迅・辛丑二》,《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现照定本抄录如下:

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怵目飞红随蝶舞,关心茸碧绕阶生。

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最是令人愁不解,四檐疏雨送秋声。

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阿娇?微雨欲来勤插棘,薰风有意不鸣条。

莫教夕照催长a(笛),且踏春阳过板桥。祗恐新秋归塞雁,兰C载酒桨轻摇。

细雨轻寒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堕茵印屐增惆怅,插竹编篱好护持。

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奈何无赖春风至,深院荼蘼已满枝。

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文禽共惜春将去,秀野欣逢红欲然。戏仿唐宫护佳种,金铃轻绾赤阑边。

据周作人眉批,第一首只有第一句和第二联是“原本”,而其中“茸碧”原作“新绿”;第七句的“不解”,原作“绝处”。第三首也是只有第一句和第二联出于原稿,其余都是鲁迅改写的。关于二、四两首无眉批,不知道是并无改动还是全部由鲁迅重新写过,估计是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这里周作人完全未提“原本”如何。

就周作人眉批所说明的情况来看,鲁迅的改订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用词更为讲究,例如“新绿”二字比较一般,而“茸碧”则更为形象直观,与上句中的“飞红”对仗关系也更佳。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周作人的原稿,否则可以对鲁迅这一系列修改的用心有更多的了解。

《惜花四律》写爱花护花的心情颇为细致动人,这与他早年喜欢种花关系很大。三弟周建人先生回忆说,鲁迅早年“空闲时也种花,有若干种月季,及石竹,文竹,郁李,映山红等等,因此又看或抄讲种花的书,如《花镜》,便是他常看的。他不单是知道种法,大部分还要知道花的名称,因为他得到一种花时,喜欢盆上插一条短竹签,写上植物的名字。”(《鲁迅先生小的时候》,《回忆大哥鲁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鲁迅对花草的兴趣维持了很长时间,在南京读书期间曾写过若干关于花木方面的札记,至今还可以看到两则《莳花杂志》(现亦已编入《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二)。他从日本回国以后,又恢复了对于植物学的爱好,抄录和校勘了不少有关的古书,如《南方草木状》、《园林草木疏》、《洛阳花木记》、《何首乌录》、《金漳兰谱》等等(参见顾农《早年鲁迅与草木虫鱼》,《上海鲁迅研究》2008年秋季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版);这些可以说都是《惜花四律》的延伸和发展。

从鲁迅早年与周作人合作的这四首七律还可以看出鲁迅青年时代的旧体诗功夫,对偶的句子安排得很是工整到位。鲁迅后来在《南腔北调集》的《题记》里提到这个书名的由来,又说用这名目也有“准备和还未成书的将来的《五讲三嘘集》配对”的意思,接下去又道:

我在私塾里读书时,对过对,这积习至今没有洗干净,题目上有时就玩些什么《偶成》,《漫与》,《文章秘诀》,《捣鬼心传》,这回却闹到书名上来了。这是不足为训的。

这样的积习,现在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乃至作家、诗人已经不再有了。能对对子或写几首旧体诗的人往往很自豪,尽管对得如何写得如何又是另一个问题。这正如现在的高考作文,偶有学生用文言文来写,往往能拿到高分;至于他那文言文是否真的上路,又是另一个问题一样。鲁迅说的“不足为训”,颇堪深长思之,这不能单纯地看成只是他的谦词,对对子能学会固然很好,而普遍提倡已无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