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1927年,丰子恺皈依弘一法师,在江湾永义里的寓所举行了仪式。丰子恺并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
尊弘一嘱,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他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名寓所为“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给写“缘缘堂”横额。后丰子恺几经迁移,于1933年在故乡石门湾老屋的后面,建造了“缘缘堂”。
2、《随笔二十篇》
《随笔二十篇》是天马书店发行的图书,作者是丰子恺。作品内容大部分是作者1932年至1934年间应各杂志的征稿而作,其中有《吃瓜子》、《读书》、《给我的孩子们》、《旧地重游》、《新年》、《随感五则》等。
3、《白鹅》
《白鹅》又名《沙坪小屋的鹅》,1946年夏写于重庆,原载于1946年8月1日《导报》月刊第1卷第1期。
4、《艺术丛话》
《艺术丛话》是岳麓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丰子恺 。
内容简介
我近年来应备杂志征稿,写的大部分是关于美术音乐的短文,长文,及译文。每期我从杂志上撕下发表稿来,塞在一个竹篮里,向来没有工夫去回顾。
最近偷闲打开竹篮来看看旧稿,发见很厚的一叠:惊讶之余,继以感慨,这些密密地排印着的活字,一个个都是从我的右腕上一笔一笔地写出来的,我过去数年问的生活,一半是消磨在这一叠旧纸里的。
5、《艺术与人生》
《艺术与人生》一书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丰子恺艺术读物》丛书中的一部。
本书包括丰子恺著《艺术漫谈》(上海人间书屋1936年10月初版)全部篇什和《率真集》(上海万叶书店1946年10月初版)中九篇有关艺术和人生的文章。桂林民友书店1944年初版的作者著《艺术与人生》内容与上述的《艺术漫谈》基本相同。据此,本书定名为《艺术与人生》。
《缘缘堂随笔》
1926年,在立达学园任职的丰子恺,有了新的住所,即校方在永义里建造的宿舍。这年的秋天,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恰好云游至此,师生见面,亲热之情自不待言。丰子恺提议李先生为他的新寓所命名,李先生思索片刻后说:“你在一些小方纸上写一自己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字”。丰子恺如命写好,李先生则将这些纸片团成小球,撒在释迦牟尼佛像的供桌前。两次拈阄,拆开来都是“缘”字,于是李先生为寓所起名为“缘缘堂”,当即李先生还书写了一幅“缘缘堂”的横额,丰子恺将它装裱后挂在寓所中。丰子恺对先生的这幅题匾爱惜备至,迁居到哪里就带到哪里,随同丰子恺有六、七年之久。1933年,丰子恺在家乡石门湾建了宅第,这个地方才成了名符其实的“缘缘堂”。如果把“缘”字看成是友谊的象征的话,那么丰子恺与李叔同的友谊是永不磨灭的。
丰子恺散文思想艺术特征/ 急急急 , 知道的说下拉
丰子恺的散文只用平常的字句,务求明白,不喜欢装修粉饰,文字有一种朴讷而又明亮的味道,是典型的随笔体散文,其《缘缘堂随笔》融童心和禅趣为一体,既真率自然,又妙趣横生。
抗战前,丰子恺的作品转而接触社会,开始写灾难性的现实,但文字仍然处处浸润着那种疏淡隽逸的调创作子,于细微处发掘宏旨精义,如《肉腿》、《半篇莫干山游记》。
俗话说,“诗画总相通”,丰子恺先生的随笔与漫画在创作实践中是相通的,他自己就曾说,“在得到一个主题以后,宜于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于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这样便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如此也可以贴切地说明丰氏创作的艺术特点。
俞平伯先生这样评价丰子恺的漫画“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这样的评语用在他的散文小品上同样合适。那些文字或许只是以一种看来平淡的方式表达一些看来亦平淡的感想,未必字字珠玑,却是句句含情。
丰子恺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
——朱自清。
- 上一篇: 李清照声声慢散文化翻译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