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升起的地方刚好是对岸山间一个巧妙的缺口。中宵惊起,一丸冷月像颗珠子,莹莹然地镶嵌在山的缺处。
有些美,如山间月色,不知为什么美得那样无情,那样冷绝白绝,触手成冰。无月之夜的那种浑厚温暖的黑色此刻已被扯开,山月如雨,在同样的景片上硬生生地安排下另一种格调。
真的,山月如雨,隔着长窗,隔着纱帘,一样淋得人兜头兜脸,眉发滴水,连寒衾也淋湿了,一间屋子竟无一处可着脚,整栋别墅都漂浮起来,晃漾起来,让人有一种绝望的惊惶。
山月总是触动人最深处的忧伤,山月让人不能遗忘。
山月照在山的这一边,山月照在山的那一边。山的这一方是长帘垂地的别墅,山的那一方是海峡深蕴的忧伤。
山月照在岛上,山月也绕过岛去照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旧梦,在不眠的中宵,在万窍含风的永夜,山月吹起令人愁倒的胡笳。
山月何以如此凛烈,山月何以如此无情,山月何以如此冷绝愁绝,触手成冰!
冷绝白绝写乡愁 ――读张晓风的《山月》
自古至今,通过写月亮来抒乡愁寄相思的诗文,大概可以车载斗量吧?然而,像《山月》这样别具一格的篇章,似乎未曾见过。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亮,固然给人以恍惚的秋意,但这秋意毕竟是淡淡的;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月亮(婵娟),则成了亲人分居两地遥寄相思的美好载体。李白、苏轼笔下的月亮,分明含有几许温馨的暖色,尽管其中也夹杂了丝丝缕缕怆凉的成分。
同样是写月亮抒乡愁寄相思的文字,倘若其格调与前人大同小异,难免因落套而流入平庸。但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笔下的《山月》,却是与众不同的。不同在哪里?在于作品营造了一种格外凄清凛冽的意境。在作者的心目中,山月竟然“冷得那样无情,那样冷绝白绝,触手成冰。”这“冷绝白绝,触手成冰”几字,峭拔奇崛,读了予人以凄神寒骨之感。但这还不够,后面尚有“山月如雨……淋得人兜头兜脸,眉发滴水”之喻。以雨喻月,已属不俗,而“淋”字后面那一段巧用通感的神来之笔,更是将《山月》凄清凛冽的境象与情调渲染得无以复加了。
山月无情人有情。极写山月之冷,为的是反衬乡愁之深与忧思之甚。张晓风这种对情与境的二律背反又相辅相成的成功把握,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张晓风的散文《一一风荷举》
张晓风,台湾著名女作家,被誉为当代最好的散文家之一,这个称誉她当之无愧。张晓风用行云流水诗般的语言,将自己敏感细腻的情思和对生命的感悟娓娓道来。
张晓风的散文适合精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回味。张晓风的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她的文字古典、清丽婉约。我这个句子控在读她的散文时,恨不得每个句子都抄下来。“有一天,当你走过蔓草荒烟,我便在那里向你轻声呼喊――以风声、以水响”,这样的句子美得让人心醉。如“远山在退,遥遥地盘结着平静的黛蓝”,这个“平静的黛蓝”一词真美!
张晓风行文华美却又清新优雅,很多特别美的形容词,而且用词别致新颖,如“蝉鸣破窗而来,染绿了我们的枕席。七月一过,蝉声便老,薰风一过,禅便不复是蝉,你不复是你”,由蝉鸣而感怀到时间的流逝和对生命的思考。张晓风将优美的词句与她的思想完美融合,文中处处充满了人生的哲思和爱的感悟,不是仅仅是纯粹的华词丽藻堆积而成的文章。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够把深度给予我们”,“生命的红酒永远榨自破碎的葡萄,生命的甜汁永远来自压干的甘茎”,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很有道理,很容易让人信服。
张晓风是个情感丰富的人,她有着女人特有的多愁善感,很多时候我有着和她一样的感受。书中有几处的词句让我感触很深,入“满堂的欢笑声中,我却忍不住地心痛如绞”、“让人牵起一种凄凉又悲怆的心境”和“我有种想要嚎哭的冲动”。
看到这些句子,我仿佛灵魂被击中,因为我看见了之前的自己。很多时候,你读书你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你会发现文章中描述的正是你现在或是你曾经有过的生命体验。你会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你会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你会开心,会感动,得到精神上愉悦和满足,你不再孤独寂寞,因为你的内心和外界有了交流。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找到真实的自己吧!
张晓风的作品广如人生,淡有淡味,浓有浓情。这本《一一风荷举》是张晓风亲自从自己所有散文集中精选了八十余篇集结而成,极具代表性,是了解张晓风散文的精粹本,有很高的阅读、收藏和研究价值。
- 上一篇: 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650字?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