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向西可剃度只是山野出自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
人言向西可剃度,向东可寻欢,只是山野笨拙,原文如下:
躁动的血平息在十月,十一月出征已晚。人言向西可剃度,向东可寻欢,只是山野笨拙,我也笨拙。每逢雨水剃度白霜,白霜耽于枯草,便只思围炉添柴,而对漂泊了无挂念。
大意就是:你向东,我向西,你没有错,我也没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并不因为意见不同而成为敌人,互相理解对方所持的立场、信念、以及个人感情的好恶。
向西是西天,西天是佛家的极乐世界,意味着超脱肉身成就菩提,所以需要剃度修行。东边是日出升起的地方,是人间,人间是充满利益和欲望之地,可寻欢作乐,沉沦半生。
大家多用作公众号或者微信的文章,算是一些小众的文案。在偶尔时间能发泄一下心中的郁闷,表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对事对人不必强求对错,放轻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与见解,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视角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汪曾祺写的四方食事的主题特色?
(一)关于汪曾棋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在取材上自由自在,具有无拘无束的散漫性;营造气氛来书写情感,具有天然的随意性。但他更多的则是表现出他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首先是他散文的滋润观。滋润观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全方位的一种审美自觉。汪曾祺的散文讲历史讲掌故、讲花草虫鱼、讲四方食事,尽管不是有意识的以说教为目的,也不是以某种价值来取舍,但却是自觉的以滋润为前提。比如《四方事实》中的《口味篇》,他海阔天空,从内蒙的吃羊肉讲到家乡的虾,再从云贵川的辣延伸到山东吃葱。无边无际的事实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却又把一个美好的愿望:“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深埋其中,让读者在悠闲享受之中又得到一次宽容的滋润。2.滋润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的休息。这种文化的休息的内涵一是带有文化气息的,二是健康的,三是悠闲的。汪曾祺认为,散文应该向读者提供文化的休息,因此他的散文创作动机非常善良。他的作品的内在情绪是欢乐的,即使是写一些痛苦的话题。如身体上要命的牙痛,他都会“泰然处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的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汪曾祺虽然信奉他的不伤感,但他绝不是一个娃哈哈式的开口笑菩萨,一个施舍廉价微笑的老头。他虽然常带微笑??因为他要读者到他的散文的宁静港湾里来悠闲一会,但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五味俱全,五光十色的生活。不由得叫你在悠闲中增长一点知识。
其次是他的审美理想:以和为贵,在平等和宽容中实现和谐。汪曾祺的散文崇尚和谐,这和他的滋润散文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他要让他的读者到他的散文中来作文化休息,这个天地的和谐就变得格外重要了。汪曾祺比较克制和宽容。他长期生活在北京胡同中,对于精义是忍的胡同文化比较熟悉。但他并不是一味迁就胡同文化,而是用他的水性对胡同文化进行改造,形成汪氏的胡同味。这种改造说起来并不奥妙,就是崇尚平等,以此把他的宽容和胡同文化中的消极的忍划清了界限。尽管这种平等崇拜是朴素的原始的,但却使汪曾祺的创作富有生命力,变得积极生动起来。如在《林肯的鼻子》中,它对美国人喜欢摸林肯头像的鼻子(因为摸了会有好运气)感慨无比。发出了“谁的鼻子都可以摸,林肯的鼻子也可以摸。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的呼喊。并由此延伸出这样的结论:“自由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在中国,现在很需要倡导这种created equal的精神。(选自范培松《<汪曾祺散文选集>序言》。)
- 上一篇: 杨朔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