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紧张又诡异的配乐,特殊又神秘的意象,让这部剧疑点重重。”
每次凶杀案,都会有着诡异的配乐出现,当然更不要说特殊又神秘的意象了。
听到那诡异的音乐,让人一下子联想到了《隐秘的角落》中的《小白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这部剧中,极有仪式感的凶杀案,加上诡异的配乐,更是让人不寒而栗,惊悚之感营造真的是近些年国产悬疑剧少有的。
铅笔、樱桃头饰、鸟头面具、草莓娃娃、鹰力鞋等一个个物件,虽然都是至关重要的线索,但是却毫无头绪,无从下手,让一起起案件都变得扑朔迷离。
2、“悬疑的壳,现实主义的核”。
悬疑反转,和《他是谁》有着相似的设定,但是在现实主义表达上更具广度和深度。
一起起案件背后的调查,背后折射着时代变迁过程中的社会问题,诸如拆迁房问题、女性的生存问题、黑社会问题……现实和悬疑的结合叙述中,该剧始终围绕着连环杀人案,并未脱离主线,这非常难得,也是引人入胜的关键,并未像其它类型剧那样拖沓。
在现实问题上,对于每一位嫌疑人都有着一定的人文关怀,不管是收留遇害者的孩子,还是对刀哥的关照、理解,体现出了刑警身上的那种善良、正义之感。这是这部剧的温度,不单单是破案,大搞悬疑反转,最终回归到的是人。
这才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剧该有的样子。
3、对生活场景细致入微的镜头描写,让这部剧充满了生活气息,满是时代感和真实感。
1997年,2010年,横跨十三年的连环杀人案,该剧通过光影色彩的变化,在1997年和2010年之间不断地跳切着。
最为明显的区别除了服化道,就是刑侦手段的变化。
而这在《他是谁》中也是有着最为直观地呈现。而在该剧中,最初也是通过群众走访和刑警的侦察能力来破案的,而在2010年,又能够明显可以看到刑侦技术的进步,电脑、投影机、DNA检测技术、犯人画像生成等。
如此对比变化,不仅充满了时代感,更是具有真实感。
而在场景、服化道上,更是细节考究,90年代的红底白边纸质车票、旧钞票、老式呼叫机、传统的录音机和台式电脑等生活物品,还是旧式的楼屋、街边的小餐馆、山城街道的生活场景,也都满是时代感和真实感。
对于一部年代刑侦剧来说,该剧无疑做到位了,也拿出了最大诚意。
4、“这部剧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以一种平视的视角讲述了刑警的故事。”
刑警终究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尽管在影视作品中,都会被神话,成为“神探”,虽然让观众看得过瘾,但是却脱离了实际。
而在这部剧中,不管是陈建斌饰演的老刑警卫峥嵘,还是陈晓饰演的年轻刑警陆行知,都并没有被神话,而是成为了最为真实普通的刑警个体。他们在办案过程中,会发脾气,会紧张激动,会失望遗憾,还有着个人情感生活的悲欢,一切仿佛都是我们身边的人,距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
当然除了两大主角,还有老杜、老吕、老朱,甚至小明,这些个配角刑警同样塑造得丰富立体,刑警们的群众像塑造也是高水平的。
对于卫峥嵘和陆行知来说,横跨十三年,两个年代的对比也是鲜明的,但同时也是互补的。起初虽然有着争吵,意见相左的时候,但是历经十三年的岁月洗礼和沉淀,二人更加一致默契了,最终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两人一文一武、一静一动,配合得相当默契。
曾经的卫峥嵘是雷厉风行,性格急躁的,而陆行知是爱较真又富有同情心的,但是历经十三年,二人显然对调了,起初是幽默,后来是默契,但是在办案上都是认真敬业的。
而整个刑警群像的塑造,也是让观众可以感受到刑警队里互帮互助的团队氛围、朴素又热血的人民情怀、心心相惜的战友情谊、风雨同舟的师徒情谊、刑警工作的忙碌和危险、警嫂的辛苦和贴心理解。
这也是该剧的温度所在。
在一部部悬疑犯罪剧烂尾后,大众对《尘封十三载》也是充满了担心,自然是希望这部剧能够在结尾时更进一步,不要犯一些悬疑剧虎头蛇尾的通病,为整部剧画上完美的句号。而从目前来看,烂尾的可能性不大,希望这部剧能够持续高走,完美收官。
已经进入了尾声《尘封十三载》,连环杀人案的真相即将水落石出,到底谁才是真凶,敬请期待吧。
- 上一篇: 前程似锦未来可期的经典语录?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