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母亲(孙友田 )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又叫数来宝)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溶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及《阿长和山海经》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懂得感恩 每年的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美国人独创的节日――感恩节。早在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着不堪忍受英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502人到达了美洲,但当年冬天却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饥寒交迫之下,只有50人活过了冬天。这时,心地善良的土著印地安人给移民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教他们如何狩猎、捕鱼、耕种。1621年秋天,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传统习俗,移民们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他们同庆节日,狂欢3天。从此,这一习俗就延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林肯总统正式宣布感恩节为法定假日。届时家家团聚,举国欢庆。而火鸡和南瓜饼成为必备品,体现了美国人不忘先民开拓艰难的怀旧情绪对上帝的赐予的感谢。 在我国虽然没有独创的专门来表达感恩之情的节日,但感恩教育却是渊远流长。小的时候,常常背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告诉我们的哲理,就是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这些成语典故告诉我们的同样是感恩,而这些古训常常被人们淡忘。失却感恩之心,小则让父母失望、寒心,大则让世人所不齿。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冷淡而无情。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没有感恩之心,不感恩于人民,忘记了手中权力乃人民赋予,俸禄乃是人民给予,就会对自己的失职、腐败心安理得,就会权为己所用、情为己独钟、利为己所谋,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 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23岁的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徐本禹放弃了本来已经考取的研究生在贵州山区农村支教的义举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而支撑他能在那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去的理由却很简单: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这个理由也许不能说服任何人,但却是最充足的。感恩,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却成为了徐本禹的精神动力。 而徐本禹能成为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事实也反面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在许多人身上太缺乏了。面对别人的救命之恩却冷漠无情者,那些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事情历历在目。生活中,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不知感恩的人和事也是大有人在。 2004年11月,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来信”,控诉了一些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通知,虚报学费的事情。 2005年3月14日,《重庆晨报》报道,在一次车祸中救了19条人命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因救人身染重病,家境贫寒而无钱医治,于是向包括县长在内的各有关部门求救。结果是无人问津。英雄最终带着病痛和困惑离开了人世。生前,被救的19名乡亲无一人关心他,死后无一人到场送葬。 几年前,我们山西省平定县曾不遗余力地救助过一位上不起学的“文科状元”,而接受了社会捐助之后,“状元”却没有了下文,让许多人大失所望。 一个民营企业家受惠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发家致富之后,却不思回报社会,县城改造需要对他的店铺拆迁时却漫天要价,寸步不让。 一位刚刚发迹的实业家,曾经许诺为他当年插队的农村献爱心,而事情到了跟前却矢口否认。……感恩意识的缺乏让我们心寒、震惊、愤怒而无奈。 懂得感恩,成为时代的呼唤。 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