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或许是启迪一个人诗性的最好方式。
徐志摩也不例外。
如果说江南的烟波水柳,家庭的儒雅富足,潜移默化地滋养了他对诗的灵性和感知。
那么他在英国结识的狄更生,罗素等大文学家友人,则拨动了那颗诗的琴弦,开阔了他的视野。
而林徽因则是他情感爆发的出口和理由。
在夕阳的康桥下,波光粼粼的柔波中,徐志摩遇见了让他怦然心动的女子。
怦然心动是多么华美干净的词语,当它遇上徐志摩,就全都化成了诗。
无限青春活力,才情一流,样貌一流的林徽因,像人间四月天般动人楚楚。
徐志摩醉了,醉在那段自由的年华中,醉在诗里,爱里。
一颗高傲孤独的心渐渐融化,变得情意绵绵,热烈如火。
他们在雨雾蒙蒙的街道上,撑伞谈古论今。
他们在残阳的剪影中,并肩而行,作文赋诗。
美丽的情感总能孕育美丽的诗歌。
美人,美景,美少年,一切只能化为一串串流淌的文字,说与你听。
这段时光,他是绝对快乐,绝对自由的,像个孩子那般。
一次,在狂风暴雨中,徐志摩拉着朋友就往门外跑,边跑边说:“我们在桥上等着。”
朋友问他等什么,他孩子似高兴地说:“看雨后的彩虹。”
林徽因问他怎么确定会有彩虹,他说:“完全是诗意的信仰!”
他不用绞尽脑汁做诗,他本身就活在诗里。
他有孩子般的瞳孔,所以处处都值得歌颂。
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人间四月天》,《月夜听琴》,《草上的露珠儿》等意境极美的诗。
只可惜她还是不辞而别了。
她被他的文采所撩拨,情窦初开,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女性,经过短暂的思索,他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
徐志摩对于他来说,是旅途,但不是归宿。
林徽因成就了徐志摩的诗情,但她注定成为诗人情史上一个完美的背影,在往后的岁月中也会因为愈加迷离而愈加思念不已。
徐志摩爱的纯粹,但林徽因却还有一丝理智,亦或是徐志摩爱的没有保留,倾尽全力,而林徽因却无法冒险。
可能是她不忍心伤害张幼仪,也可能是她从张幼仪的身上看到了徐志摩的绝情。
女神最终嫁给了徐志摩恩师的儿子梁思成。
徐志摩怅然若失,独自叹息。
但他还是和张幼仪离了婚。
对于他所爱的,他能低到尘埃里,但面对他不爱的,他则又冷血无情到底。
在徐志摩所有似水柔情里,唯独张幼仪没有享受一分一毫。
张幼仪的哥哥和徐志摩是好朋友,觉得此人才华横溢,遂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他。
徐志摩父母觉得门当户对,加之对贤惠老实的张幼仪颇为满意,所以他们完婚了。
婚前婚后,徐志摩对张幼仪无不鄙夷。
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他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徐志摩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真我,也任性。
此时他便顾不得君子的涵养了,对张幼仪从来没有正看一眼。
就连履行婚姻义务,他也是不理不睬,毫无感情。
徐志摩结完婚就去求学了,独留张幼仪在家和他父母生活在一起整整五年。
张幼仪甚是乖顺,一直尽心尽力照顾徐父徐母,深得他们的喜欢。
但是徐志摩是爱情至上的人,他要找的人,一定是心灵相通,才情浩渺的人。
不爱,不妥协,也不承担责任,这就是诗人耿直干脆的一面。
五年的等待,张幼仪终于等到了和丈夫团聚的时刻。
她出国去找他。
她很是激动,想着能陪伴在徐志摩身边,照顾他,让他安心读书。
但是刚见面,她的幻想就破了。
徐志摩来接刚下船的张幼仪,她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他,但完全不是因为爱,而因为他是人群中最不耐烦等待的人。
那一张严森森的脸,是张幼仪一生也难忘的,她的心情一下子低到极点。
但没想到更糟糕的事还在后面。
他因为爱慕林徽因,想要与之在一起,此次叫张幼仪出国,不是为了团圆,是为了离婚。
此时的张幼仪已经怀有次子,但他置之不理,坚决要离婚,还叫她去打胎。
张幼仪不同意,他便一走了之,把她一个人撇在波士顿。
他对林徽因是爱而不得,张幼仪对他亦然。
但张幼仪对他的爱中有自卑和怕。
离婚前的张幼仪对徐志摩一直是崇拜的,敬仰的,她自卑,也害怕地高高仰望他。
徐志摩对感情是负责任的,但只针对他认可的感情,他在感情的世界里追求的很热烈,抛弃的也很彻底。
这中间他丝毫不在意世俗的评价,只遵照自己的内心和选择。
他大概觉得对婚姻最好的责任就是爱,而如果没有爱,就没有必要虚假地维系。
后来的张幼仪成长为有自我意识的独立女性,徐志摩又对她赞不绝口,在劝解慵懒放纵的陆小曼时,他提及张幼仪都是忍不住称赞的。
彼时的他们,成了平淡如水的好朋友。
甚至在徐志摩拮据的时候,他还向张幼仪借钱。
包括在他飞机失事的前一天,张幼仪还劝过他,飞机不安全,不要乘坐飞机。
徐志摩死后,张幼仪精心抚育他们的儿子,并且策划编撰台湾版《徐志摩全集》,让更多的后人知道他。
张幼仪是爱着徐志摩的,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张幼仪晚年被问爱不爱徐志摩,她的回答是:“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就是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她不但不恨徐志摩和他离婚,反倒感谢道:“如果不离婚,我就永远没办法找到自我。”
可能张幼仪也承认,以前的她存在着缺陷,是离婚,让她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修正了它。
徐志摩一生中倾注最多心血的女人,当属陆小曼莫属。
对于林徽因,他是求之不得的初恋女神,是因没有在一起而念念不忘的床前明月光。
是走入婚姻前的童话。
而对于陆小曼,他深爱过,倾倒过,也深深地失望过。
他们一起经历过波折,缠绵悱恻,甜蜜美好,也经历过鸡毛蒜皮,失望绝望。
她是徐志摩真正完整的婚姻和爱情。
如果说是林徽因让这个大诗人诗兴大发,那么让他辞藻更深刻的则是陆小曼。
徐志摩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与林徽因擦肩而过痛彻心扉之际,缘分又悄悄为他安排了另一段际遇。
她就是学生时代就被称为校园皇后的陆小曼。
陆小曼天生聪慧,又热爱学习,十六七岁就已经精通英,法两国语言。还会弹钢琴,会画油画,她不仅才能出众,天生热爱浪漫,富有才情,长得也是极美。
这样的陆小曼,没有男人不喜欢,而她能看上的也只有徐志摩。
在一次舞会上,他们相遇了。
一个是旷世才子,风流儒雅,一个是俏丽佳人,妖娆妩媚。
一个情场刚刚失意,心有忧愁,一个婚后生活乏味无聊,所遇非人。
同病相怜,也是知音,互相吸引,慢慢靠近。
就这样他们顺理成章地爱上了。
婚后,他们恩爱甜蜜,在徐志摩的老家硖石度过了一段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他们游山玩水,情意浓浓,在风景俊丽,民风淳朴的硖石,他们像一对神仙眷侣。
假如一直这样该多好,但诗人的命运注定是多舛的。
他们因战争爆发不得不返回上海。
在上海陆小曼日渐奢靡而放纵。
她爱上了殖民统治下上海的繁华,沉迷于夜生活。
她就像一朵罂粟花一样妖娆妩媚,任性妄为,喝酒,抽鸦片,包场,唱戏,捧戏子,穿梭于各种交际场所,挥霍无度,一掷千金。
再也不见那个如精灵般有灵气的女子,再也不见她的诗情画意。
而此时,徐志摩父母因对陆小曼不满而中断了对他们的金钱资助。
所以生活的担子,自然落到了徐志摩一个人身上。
为了抵挡开销,徐志摩只好加倍讲课,写稿,赚钱来供养陆小曼。
陆小曼是徐志摩无法度过的劫,即便她肆意任性,他依旧甘愿为了他奔波,为了她放下尊严,放下自己的所有。
为了她能有足够的金钱任性挥霍,他甘愿自己诗人的灵魂低的尘埃里。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和张幼仪有相似的一面。
只可惜他爱的不是张幼仪。
徐志摩对陆小曼用情太深,娇宠至极,所以无论她犯怎样的错,他都能原谅,即使有一丝的抱怨,也只是在自己的诗文里。
此时的大诗人徐志摩,生活再无诗意可言,已经陷入了穷苦潦倒的境地。
他一度觉得自己是赚钱机器,不再像个正常人,更不用谈诗歌了。
前半生从未为钱操心的诗人,现在竟然为了几厘钱,几分钱斤斤计较。
但是陆小曼丝毫没有悔改之意,依然生活考究,我行我素。
夫妻俩的感情,渐渐有了缝隙,并且越来越大。
为了缓和他们的婚姻关系,徐志摩一次次劝说陆小曼去北京生活,但她拒绝了。
于是徐志摩的压力就更大了,他不仅负责赚钱,还要抽时间回上海看望陆小曼。
那时候的飞机还是最不安全的出行方式。
经常,他为了省钱,做免费的飞机。
仅1931年上半年,徐志摩就在北京上海两地奔波了8次。
这一时期的徐志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已是疲惫不堪。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因为难以维持在上海的排场,催促徐志摩回家。
但是许久未见面,一见面他们就吵了起来。
陆小曼还是丝毫没有改变,嘴里叼个大烟袋,徐志摩劝他,她发脾气,顺手把烟枪扔向了徐志摩。
闪躲下,烟袋砸中了徐志摩的眼镜。
诗人的心彻底凉透了,绝望了。
一怒之下,负气出走。
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他因事改期再走,让搭乘飞机的徐志摩等两天。
但是他为了赶上林徽因的一个演讲,于第二天急迫地搭乘一架邮政飞机,飞回北京。
就是这架飞机,因大雾影响,触山爆炸,结束了一代诗人年仅36岁的生命。
无奈又不能放下之际,天意替他做出了选择,使他化作了苍穹中的一朵流云。
那里没有劳累,奔波,困顿,诗人闭上了沉重的双眼,永远地活在了云端。
他将痛苦留给了张幼仪,遗憾留给了林徽因,孤独留给了陆小曼。
只此一生,短暂又如梦境,灿烂若星辰。
轻轻地他走了,划出了炫丽的弧线,永远挂在天空中。
作为民国的大才子,他既为文学倾尽才华,却也依旧为爱情奉献一生。
在他追求“爱”与“美”的一生中,纵有遗憾,纵有异议,却彰示着人生之绚烂与美好。
作者:rose
过于奔放浪漫,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做情人很好,婚姻还是不靠谱。
- 上一篇: 历史上有哪些一语成谶的事?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