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应该是来自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吧。
原文如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是怎么样容情入景
诗都是很讲究意境的,诗人在《再别康桥》中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赋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将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为一体,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在诗人眼里,绿荫下波光中的清泉,沉淀着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容情入景。整首诗情景交融,构成一体,购成了诗的深邃意境,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在它有真挚的感情,生动鲜明的形象,优美洗练的语言,还有结构形式的美与音乐美。整首诗的诗行长短构成了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结尾的回环反复也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在语方上,作者对意向的外部形态,轻轻触及之后马上转化为心灵的情感反应,主观现象和内心的独白,不仅具有高度情感价值和意义的暗示性,也充满视觉之美。在诗的开头处写的是向云彩告别,而结果是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作者斩钉截铁的宣言,更加深了作者自由天性的体现,为文章又增添了一份诗意。全诗字数不多,却已经把作者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了。徐志摩这位伟大的诗人,这位新月派的“盟主”,巧妙地寄情于景,将诗文写的如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