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
汪曾祺散文 语句
我不知道是不是原话啊~反正给我印象最深~~
在云南去吃汽锅鸡,我们都说去培养一下正气...
这也算散文吧...XD...
AND“我想念昆明的雨。”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算不算经典自己看吧~~
汪曾祺的散文风格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作品集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散文的介绍
《汪曾祺散文》是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经再次遴选,本丛书不仅每册新增加五万余字,而且每册还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汪曾祺的散文中的优美句子
你很懒呀 网上搜搜不就行啦 书店少不了这样大散文家的书 买上本《汪曾祺全集》回家好好看
他的作品我也很喜欢 《随遇而安》编了他很多不错的文章 《人间草木》是大家非常喜欢的,看他写的句子:
“我爱逗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 偷眼瞧它一片片地张开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 有什么不好呢.” ——《花园》汪曾祺
“槐树种在土山上, 坐在树上可见隔壁佛院.看不见房子, 看到的是关着的那两扇门, 关在门外的一片田园. 门里是什么岁月呢? 钟鼓整日敲,那么悠徐,那么单调,门开时, 小尼姑来抱一捆草,打两桶水, 随即又关上了.水咚咚地滴回井里.那边有人看我,我忙把书放在眼前.”
“我小时常常在将雨将晴的天气里, 谛听着鸣鸠,心里又快乐又忧愁,凄凄凉凉的, 凄凉得那么甜美.”
其实汪老爷子的作品大都是那种很舒服的,你说美吧?单拿出来都很普通,可凑在一起就是有味道,这就是在随遇而安 他自己讲的,语言要有流动性。
- 上一篇: 散文诗题材上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