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欣赏1 一辈子的时间,我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读书,二是写书。在温馨如诗的岁月里,在宁静如画的生活中,我与读书交成挚友,一辈子与读书结下不解之缘……
我的读书,无关乎于优雅,更关乎于消闲、解闷、去烦恼。工作生活之余,我不想太闲,闲会生闷,闷会生愁,愁会生病,病会丢财破好运。所以,我喜欢尽可能地多读书。在我眼里,读书是一种最廉价的妙方,是一种最高效的神药,不仅能改善心情,改善健康,也能改善命运。
我不喜欢盲目读书,喜欢选择性读书,喜欢为快乐而读书,为增补能量而读书。如果读完了一本书,我觉得十分沉重;如果读完一篇文章,我觉得十分彷徨……那么,我会停顿下来,我会认真思考,我会进行及时的调整更改。就和我交朋友一样,不愿走近负能量的人,不愿被拖进负情绪的深渊……
我爱读书,却很少买书,除非是理论书和工具书,需要反复翻阅研究;除非是特别喜爱的代表作,需要反复品尝玩味。一本笑话集,第一次会大笑,第二次只会列嘴,第三次基本没感觉了,根本没有收存的价值。对那些故事集、名言集或者散文集,我只会借读,绝不购读。我只做快乐的阅读者,不沦为无谓的图书保管者。
读书,是片止痛药。当我遇上挫折,当我被人欺负,当我心中产生莫名疼痛的时候,我会把自己关进图书馆,找出最爱的杂志,翻开最喜欢的故事,盯上最动情的小说。我一本接着一本看,一篇连着一篇读,一直读到忘记时间,忘记自己,忘记伤痛,还原一腔平稳的情绪,回归一个健康的自己,再现一片美丽的艳阳天。
读书,是钙片,是营养片,更是林林总总的维生素片。在日复一日的读书中,我变明理,变智慧,变恰如其分的超然;在年复一年的吸收中,我变勇敢,变强大,变恰到好处的宽容。古人眼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我眼里:书中自有黄金理,书中自有情如玉……
我深深地爱上了读书,我离不开读书半步,就象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花儿离不开阳光雨露……
读书散文欣赏2 今年X月2日,我们从交城老家来到北京和大儿子他们居住。这期间,二儿子几次打电话来,要我们到上海去。说他媳妇怀孕期间,需要有人照顾。3月16日,我们老两口又从北京坐高铁来到上海,准备在这里住较长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我除了买菜、做饭,就是上网、阅读,有了心得写《读书乐》短文,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电脑。可是,我的笔记本电脑用了大概快十年,实在是高龄了,老得行动缓慢,慢得让人磕睡。为此,我早就想买一台新电脑,但老妻不同意,她怕花钱。我在儿子跟前喃叨了几次,儿子要给我买,老妻也就勉强同意了。5月3日,儿子在网上给我买了一台新的联想笔记本。这样,我在网上看新闻、读书、写作、发微博、查菜谱、聊天以及下象棋,更方便、更快了。但是,我总觉得在电脑上聊天,毕竟不如和朋友聚会那样高兴,那样尽兴。我不时会有一些寂寞之感 。
有一天,我去浦东航头社区办事,看到了举办”读书沙龙“的海报,便打电话询问,沙龙主办者热情地邀请我参加,我很高兴。身在他乡,能以书会友,谈文论书,交几位文友,不亦乐乎。
过了几天,我便到社区办公室报名。报名时,接待我的是一位吴女士,她大概二十多来岁,很热情。她说,读书沙龙刚招募,已有几个人报了名。她给我介绍 了沙龙的宗旨,活动地点和时间等事项,要我等待通知。我满心期待着读书沙龙的活动。
4月22日,读书沙龙举办了开班仪式,正式叫 “书香航武”读书沙龙。开班仪式在航武嘉园社区活动室举行,规模不大,也是有模有样,墙上挂了会标,主办者请来了社区领导讲话,发了通讯录,笔记本等。有十来位读书爱好者参加了开班仪式,参加沙龙的读书爱好者都作了自我介绍。
听完介绍,真令我感叹,上海民间也是藏龙卧虎。书友中有来自芬兰的女作家,六十来岁。 她在芬兰住了二十多年,已入芬兰籍。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翻译了一部长篇小说。还有一位男士曾在报纸上开辟过专栏,可谓是”专栏作家“,还有位老者,年俞七十,仙风道骨。是学富五车的书法家等等。我这个文学爱好者,能和他们在一起,一定会很受益的。
读书沙龙每星期三下午相聚活动。我们虽然人不算多,但都是文学爱好者,爱好相同,兴趣一致,在一起谈书论道 ,兴致颇高。航头镇是大作家、大翻译家傅雷的故乡,这里有好多傅雷的雕像和画像,傅雷是他们的骄傲。我们的话题自然也就谈到了傅雷。
幸好,我年轻时读过不少傅雷翻译的作品,前几天还在浦东图书馆看过傅雷生平展览。我这个外乡人,现在也算是傅雷的半个老乡,对傅雷有了一些了解,便和文友们胡侃起来。
我感受最深的是傅雷之死,傅雷的死实在让人唏嘘不已。傅雷出生于江南望族的富裕之家,从小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年轻时在法国留学。解放后,他不挣国家的工资,全靠稿费生活。在上海他住洋房,抽烟斗,喝咖啡,吃西餐,用银餐刀,弹钢琴。过着资产阶级的舒适生活。而在那个时代,这种生活都阶级敌人的表现。
就是这些表现,惹得红卫兵在他家掘地三尺,无情地用皮带抽打他,四天三夜地批斗他,逼得他自杀,真是惨无人道。我便想,那时的红卫兵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呢?他们又不认识傅雷,傅雷的“资产阶级生活”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当时流行的一种说法,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傅雷不会和他们有仇有恨。那他们对傅雷仇恨哪里来?当年,那些“斗争哲学”鼓吹者,到处宣传阶级斗争,时时扇动暴力,鼓动起了所谓的阶级仇恨,也为人性“恶”的膨胀,提供了机会。人性中的这个恶魔。得以肆无忌惮的释放。但是,我认为其心理因素,仍是中国传统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是对傅雷的“资产阶级生活”由羡慕到嫉妒,由嫉妒到仇恨的一种爆发。
我参加读书沙龙每期不误,沙龙每期都有一个话题,朋友们谈书,各有心得,互相切磋,共同探讨,很是开心。
航头社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真该谢谢他们。
写此文时,沙龙开班整整一个月了,愿书香航武读书沙龙,人气越来越旺,越办越好!
读书散文欣赏3 前段时间,心比较浮躁,对事物的欲望也强烈很多,与人谈论的话题,都是关于金钱,名利。不久,这种话传到了老师的耳中,于是老师在课上谈起了蔡元培,说道;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是君子之学,不是让你成为金钱的奴隶,而是培养人文精神。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因为大学时光是属于自己的,连这段时间都这么职业化,目的心地读书,那么,到了忙碌的社会,安静,悠闲地读书,是不是成了一种奢侈。
夜晚,与幽窗帘中,想了两个问题,读书到底为了什么,我们该怎样读书。
鲁讯文章中说道:嗜好读书。如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打,被公安局抓进去后,放出来继续打,但是真正的打牌,不是在赢钱,而是在有趣,懂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张摸起来变换无穷,所以读书也一样,它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有深厚的趣味,自然也能丰富精神,增加知识。还有在[喝茶]一文写道:喝茶当于瓦房纸窗下,清泉绿茶,素雅陶瓷茶具,同二三人真饮,得半日之闲,可低十年尘梦。读书于此相差无几,一本书即是一个世界,得书中半日之闲,可唤醒十年真理。
读书能使人变美,但总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不然颜值这个新名词就冒不出了。现在的社会,人们太在乎外在的美。就比如以前的中国人认为四合院是美的,因为它的价值观念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价值……孝道。而现在却跟着老外的高楼大厦,这个大厦我就不知道他的核心价值。不过我是赞成读书使人变美这观点,就我这几年来说:读书使我气质改变了,境界高了,心胸开阔了,人也善良了。人的气质,善良,孝顺,难道不是人间最美丽的'。
我们该怎样读书呢?我自己是个学生,本来就没有什么资格谈论。那就随便说说,纯属个人意见。
鲁讯又说过,读书,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引,结果往往会弄到骑着牛回走,读书因该要自己观察,不能让别人的评论影响到自己的见解,读书也不能光顾着读自己专业的书,也要涉及其他行业的书。就像吃饭一样,不能光吃一样菜,要多种菜配合,这样才会均衡体内的营养。
读书,要则二选之,对有些书,粗略看几眼就好。而有些书就不一样啦?它的智慧渊博,不仅能在生活里指导你,还可以陪伴你大半辈。读书,要精读,因为一本书可能是作者一辈子的领悟,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懂它。怎么样的精读法呢/第一先看下目录,先让脑子有个对本书大概的印象。第二了解作者的生活的年代,以变更深的了解。三 再就是一张张仔细的阅读。四 第一便,看完以后,要多次温故。我记得有一个报导,一个医学博士被外科医院拒绝,原因是研究生学的内科,博士学的整形外科,内科的屁股没有坐稳,跳到整形外科给人开刀,还不医死人。读书也一样,要精读,不是穿了一件僧衣就成了佛陀。
读书,要联系生活,活学活用,不能纸上谈兵,20xx千年赵括的教训已经够惨痛了。总之这就是我的想法,不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书方法,我只是简单陈述我的意见而已。
读书散文欣赏4 读余秋雨,只是这个寒假里计划的一个,但是这个寒假里,我却连这一件事也没有做完。当时自大的以为,读他的两篇文章就可以写下一篇读书感悟。自信满满的报名,到现在却让自己难堪。
余秋雨的文章太厚重,因为它们承载的是文明。原打算只读《千年一叹》就作文的,可是之后才发现自己什么也写不出来,只得再读了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和《行者无疆》。越读觉得自己越浅薄,越读越觉得写不出来什么。
文化的脉太长,文化的积淀太厚,文化的承载东西太重........我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所以我不能写下关于文化的东西来,他的文章我现在只能仰望,只能膜拜而不能言语,因为我没有资格。所以我就不写关于书里面的东西,只写写我读书的过程。
我并不懒惰,因为我很多天都赶在寺山索要门票之前进山,那时天刚蒙蒙亮,城市也刚睁开惺忪的眼睛,虽有人声却不喧闹。街上行人极少,见得最多的就是穿着粉色外套的环卫工人。他们大多早上四五点出工,清理昨夜人们喧闹后留下的污垢,为新的一天清理出一个干净的开始。
文明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这些环卫工人的劳动量,和这些街道是否整洁上。无论怎样,这些都能反映出这个城市市民的文明程度。一个城市大概能放映一个民族的整体文明素质,因为城市是文化集中地。时常能见到的是这些上了年纪的工人伏着身子从路中隔离带的灌丛里捡拾杂物,见他们拿着铁丝球清理路边的小广告,或是拿着加热器铲除口香糖渍.....还有的是从山上回来也见得有些路段堆放着垃圾,尽管有的地方离垃圾箱几步之遥。我不知道这座城市是不是这些垃圾制造者的家,或者是这个家的主人就是这么一个拖沓的人。我知道的是这些人不是这个美丽家园的合格主人。
早上进山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想在这喧闹的人间寻一份清净,城市里人口太多到处喧杂搅人安宁。另一个是想安安静静的读一读书,把手机放在家里,只带上自己,拿本书坐到临崖的亭上,看着笼罩着淡淡霾色的城市,吹着略带刺激味道的山风,确实也有另一种感受。现在季节山风清寒,迎面吹来给人提神,在这样的时候自己才算是最清醒的,因为平时整个人浸泡在现代人制造的混合毒气里,总是昏噩。归根到底我是在逃离,可是我能逃到哪里呢?现实里的时间和世间是逃不掉的,只能逃到文字里了。
余秋雨的这几本书大多在说文化,在讲文明,在追寻人类文化之根,讨论人类文化之病,探索人类文化出路,他分析人性,剖析生活。站着或许坐着读书,都能很轻易地鸟瞰整座城市,我虽然没有看到这座城市的产生,却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整座城市在前几年的建设狂潮里轰然倒塌又瞬然挺立,城市面积扩大了一倍不止。几年前刚登上这座亭子时入目的是满满的吊塔,现在看去则是数不尽的高楼。随着余秋雨的笔迹漫游人类文明的故地不由得记起“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来。现在的繁华,是否也是过眼云烟。
有时候也会到山寺旁边听听经声,这里的山寺闲人一般不让接近,我也只能远远地看看,听听缥缈的禅音。这座佛寺新建没有几年,还记得当年迎取舍利时的盛况,只是现在寺里禅师寥寥,经声孱弱。当年投资巨大,建设一系列的配套设施,现在大多空置,有的已经颓废。听老城人讲,这里原本也有寺庙,只有几座瓦屋,几尊泥象,但却经年佛音轰鸣,青烟袅袅。简而人宣,华而人廖,是否疑惑。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佛音靡靡也是必然。人类太自大了,已经没有了对鬼神的敬畏之心了。余秋雨在书中说“在精神史上,人类有过大的构建,大的作为,后代的局部迷失,是一种精神的倒退”。这应该是余先生二十世纪写下的,当时或许是更早以前人类就已经迷失,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没还是没有多少改变,甚至更甚。我觉得这些都是来源于人类技术文明的发展,因为现在的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不再需要鬼神的帮助。我们现在只依赖与自己,以为世界以人类为核心。曾在自己的另一篇作文里说:人类不要自以为是,在浩瀚神秘的自然里,我们渺小如尘。现在我还想说:不要自大的以为我们可以玩转世界,相对于深邃宇宙的智慧,我们现在的成就根本不值一提。我们现在还应该如余秋雨所说“我们现在未必要信奉宗教,但耳边要时时响起晨钟暮鼓的鸣响”。
坐在堂前敲这些字,写写删删就一个中午,阳光和暖,昏昏欲睡,也不想劳累自己编造感悟,就写这些东西罢了。因为余秋雨太厚重,现在的我真的负不起。
读书散文欣赏5 一、买书之勇
夏季中午,我与小弟看晒场,心中总惦记那本渴慕以久的小人书――《南拳王》。一时冲动,拉着小弟,瞒着家人,冒着烈日酷暑,一口气狂奔三十余里,到县城新华书店买书,待到新华书店,店门已关,要等到下午两点才上班,我和小弟只好坐在门口等,此时肚腹响鼓,口干舌燥,袋中钱只够买书,只好忍着。一直等到下午店门开。营业员大为感动,一元钱卖给我们5本小人书。我们如获至宝,坐在路边的草地上,一直看到天黑才想起回家。有人失踪,家里可开了锅,爷爷哭奶奶闹,七姑八婶全都出去找人了,河里用网拉,井里用钩捞,正闹着,我们回到了家,爷爷奶奶一把搂住,心肝肉乱叫,母亲抹着眼泪,一直拽着我们的衣角,父亲铁青着脸,好久才蹦出两字:跪下。听完我们买书的故事,父亲一把扶起了我们,已泪流满面……
那一年我7岁,小弟5岁。
二、求书之勇
我有两位表兄,性狡黠,家富,常有好书,可偏不借给我读,我就每日跟着他们,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地求书。两位仁兄就是不允,有时还故意用书中的人物情节来逗我,我越发心痒得要命,乞讨之声甚哀。一日,我们到野外玩耍,一表兄忽指一滩稀牛粪:“你把它捧起来,我就给你书读。”我豪不犹豫,立刻将牛粪捧到他眼前,两位仁兄顿时目瞪口呆。自此,两位仁兄一有好书,必殷勤送来,我得以遍观群书。每经过我身边,皆侧目,不敢正视,此求书勇气所致。
三、读书之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确属不易,读书要与时间争,青春年少,人生苦短,课时有限,学期有限,作业时间有限,考试时间有限,时间总是要挤才会有,读书须要三更灯火五更鸡才行;读书要与人争,写作业与人比速度,上学与人比早迟,考试要与人比分数,品德要与人比优劣……与人与物相争,悲喜交加,身心俱疲,非大勇者不能坚持;读书要与春困斗,春季天气暖和,天长夜短,睡意袭人,将清凉油抹于额头,读书不辍;读书要与夏热斗,夏天酷热难熬,一身臭汗,粘乎乎,湿漉漉,一盆凉水,一把蒲扇,照样看书;读书要与秋凉斗,秋季天气渐凉,稍不注意就会伤风感冒,跑肚拉稀,怀揣一把药片,仍手不释卷;读书要与冬寒斗,冬季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手脚皆冻坏,奇痒无比,却难割断读书情缘。
读书,真得要靠大无畏的勇气!
读书散文欣赏6 读,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读书、读报、读诗歌、读散文、读广告,读国语的、读外语的,读现代汉语、读文言文。。。。。,我们很多人没入学校就在父母的教导下开始读了,读拼音、读儿歌、读唐诗宋词了,虽然那是我们还不懂其中的含义,但我们歪着脑袋的大声朗读的认真劲还真的很讨人喜欢的。如今我们一走进校园,你就会听到那朗朗的读书声,那声声的读书声是那样的悦耳、动听,那是希望之声,这朗朗的读书声寄予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兴旺!一个没有读书声的民族、一个没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民族是不能富强的,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是愚昧的民族,就是一个落后的民族,落后就会挨打,要想走在世界前列,就要从娃娃抓起,让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国富、民强,富强天下!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生活这本书是我们最难读的书,我们要用心的去读,可能我们花上一辈子的心血也读不明白,但每时每刻都要读、读再读,生活这本书我们读的好、读的仔细,生活就会善待我们,幸福也就会眷顾我们,相反我们不用心去读生活这本书,生活也许就会跟你开一个小小的玩笑,就会让你狼狈不堪、丑态百出。生活这本百科全书不但教会我们各种生活技能,还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爱憎分明的人,让我们学会爱与被爱、学会了理解和包容、学会了尊重和感恩,让我们在生活中渐渐的退去稚嫩日渐成熟,让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越舞越精彩!
世界就是一本大书,大自然就是一本大书,我们走到哪就可以读到哪,世界无止境,读书就无止境。我们看天就读天,读天上的云朵是如何飘逸,读天边的彩虹是如何的绚丽多彩,读天上的飞鸟飞的是多么的轻盈、自在;我们看山就读山,读山的巍峨、雄壮,读山的男儿气概,读山的坚毅、挺拔,任十级台风也岿然不动;我们看海读海,读海的深邃、读海的辽阔、读海的波涛汹涌的气势、读海的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遇风读风,读风的轻柔、读风的细腻、读风的强势;我们见水读水,读水的清纯、读水的清澈、读水的无形、读水滴石穿的坚毅、读水的随和、读水是生命之本的可贵;我们见雨读雨,读雨的诗情、读雨与大地深情,读雨的无私;我们见草读草,读草的默默无闻的心甘、读草的甘当陪衬的奉献精神、读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催又生的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可以读的还很多,我们可以读荷、读柳、读石、读江河、小溪、读小桥流水、读江南小镇、读九寨山水、读塞北风光……。。。
我们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读书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世界的美好和神奇,读书能够带领我们走进全新的世界,这里有鸟语、有花香、有风声、有雨声、有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有欢歌、有笑语、有悠扬动听的琴声也有古萨的钟声,读书不仅拓宽了我们视野、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也让我们增加了见识,让我们不再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读书给我知识、给我们才干的同时也能治愚,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读书能够让我们辨别是非、明辨真理,能够让我们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见地,维护正义、坚持真理!
我们读天、读地、读风、读雨,但最难读的还是人心,人都说懂比爱要重要,如果有一个懂你的人要比有一个爱你的人强十倍,因为一个懂你的人,会用你喜欢的方式爱你,他的爱不会让你疲惫,更不会让你窒息,他懂得收放自如,把距离拿捏的恰到好处。我们如果想爱一个人或被一个人所爱,那就要走进那个内心世界,去读懂他,与他的心灵产生共鸣成为人生的知己!
人的一生就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读书散文欣赏7 与苏东坡的距离
天气薄凉,蛰居门窗严实的屋中,一杯水,一册书,消度半日时光,读书人。眼酸了,手轻揉,活络活络,偶然看见壁上新饰的那丛假花,像紫藤萝一样,很密,淡紫色的,长垂到案头,好像一脉水,潺潺地流呢!顿时,有一种很难名状的东西轻轻地,像纱一样裹了心扉。
想起“汉书下酒”的典故,想起张岱“幽卷开窗,字俱碧鲜”的澄明清俊,想起那本让大才子金圣叹不眠不语数日的《西厢记》,也想起了冬夜里阅卷的苏东坡:“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光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
灯影如蝶。书声呢,必温润如一杯入肚的姜茶,暖了身,也暖了心。
这些,很远,也很近。
但墨香芬芳,千年依旧。
也只有书,让你与苏东坡若即若离。
风车、毛豆与书
趁闲暇,清理那属于我的书橱。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就仿佛从时间长河里截取一段有关书,也有关人和物的记忆。
4岁,父亲送我生日礼物,在风车和小人书之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7岁,开始羡慕同桌那本《安徒生童话》,父亲喜出望外,给了我一本后来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也满足过我的小小虚荣心的《丁丁历险记》。
13岁,学着父亲在一个没人的夜晚,吃着水煮的毛豆,看着那本厚厚的现在已忘却刊名的杂志。
15岁,迷上躺在床上看书,用来焐被窝的暖水袋湿漉了新买的被褥,中学生作文《读书人》。
16岁,写下一段有关书的文字……
某一天,蓦然回首,生命在书香里绽放如花,也清朗如月。
“绿满窗前草不除”
我向来觉得这句诗很做作,至少,在醉红与迷绿交织的今天。
但我家隔壁的老张头,在20世纪末的时候,还穿着一身很土而且发黄的旧装,家舍也很简陋。那天我去他家,八仙桌上只有一盘焯青菜一碟腐乳,可他依然自得地喝着酒。
也就是那天,我迷上了他家一直摆到书屋门口的书,砌起来很高。书屋里四面白墙,阳光照在笔筒上,竹制的,很亮。
他死的时候,阳台上那盆兰花正吐着幽香。
他死的时候,人们在那件发黄的旧衣服里,翻出一支丰华牌圆珠笔,一本借书证。
他死的时候,他的很多学生都泪流满面,有一座城市的副市长,也有留美的硕士生。
那天,我才知道,他是一所高校退休了的教授。
我一直想象着老张头伏案读书写作的身影。还有,那盆养在读书人家里的兰花,幽幽的香气,一定浸润了满屋的书籍。
那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我去他家不过5趟,每次他放下酒杯,热情地把书借给我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时,那平静的眼神,是一份读书人的清澄。像那兰香一样,浸润了我的心。
“绿满窗前草不除”,我信了,这绝不是矫情。
后记:从读书到读书人,这篇文章写得很散,好像书给我的印象与启迪一样,总是散落在一些不经意的瞬间,编织起来,也如花环一样美。老张头在那篇生前没有发表的文章里说:“人是红莲,好的书是那几张平滑的叶,挡霉风,遮浊雨,让藕花的香里有一份独立于世的纯与净。”我想,这就是读书的真谛,也是读书人的心声吧。
读书散文欣赏8 常常感慨,现在多久没有好书产生了。想读书的时候只能再捧起以往读过的名著,一遍又一遍。读书不是为了打发时间,不是为了学习,读书如同欣赏一朵花,如同听一支优美的曲子一样,揣度花的世界,猜测作曲家的心事,读懂作者孤独的呢喃。
读书是在找一个谈得来的伴……
我猜夏洛蒂是自卑而又倔强的,艾米莉是叛逆的孤独的,猜简奥斯汀是无悔的等待的;我猜川端康成是一个病态的唯美主义者,猜沈从文永远有着湘西温柔的心肠,猜曹雪芹是不需要任何人理解的……
这些是我喜欢的,是我愿意猜的。我猜我像他们,我猜他们在某些地方像我……
很久没有谈得来的伴,很久没有找到一本新的可以反复阅读的书。书也是一件艺术品,要一心一意的雕刻,要用心专心的做。现在的人太聪明,利用了文字,背叛了自己,愚弄了读者者。
近期新书又有不少,有苏童的,叶兆言的,有徐坤的,有周大新的……浏览一遍,却没有一本能够引起读书的欲望。以前喜欢读方方,喜欢池莉,慵懒的文字透着浓浓的市民气息。大学时的我迫不及待的向往,一遍遍的读,提前揣测人生。后来,我真切的见识到了书上的世界,那些琐碎那些残忍,猜开始怀疑为什么偏偏要写这些倒胃的东西,或者勾画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幻想。读书读到最后或许还是苏子的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如归去,说那些梦里的呓语;不如归去,躲在阁楼看秋叶飘零冬雪纷纷。我不愿意像别人那样盲目的相信,不愿意盲目的快乐,是因为我不想做愚者,及时是痛苦的,也要把它看清。
总不过风雨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