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风筝》收录在《抱散集》。入选人教版标版小学语文第五冊、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教育部版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16课
散文《我的小桃树》,最早发表在1981年4月3日的《天津日报》上,原题为《一棵小桃树》。入选1994年版的七年级语文下册
散文《落叶》,1981年8月16日写于静虚村。2017年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北师大版和鲁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散文《丑石》,1981年7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1982年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冊第15课,入选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上冊第14课、五年级上册自选读本(走进书里去)课本、1983年《中学语文》杂志第07期散文《丑石》艺术特色浅谈推荐为语文新课标准推荐课本、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冊、2011年版六年级上册第五课
散文《我不是个好儿子》,选自贾平凹1998年出版的《我爸我妈》。后入选鲁教版语文第三冊第一单元必修课、鲁版高一必修课、人教版中学教材
散文《月迹》,最早发表在1980年《散文》杂志11期上,后编入散文集《月迹》。入选新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散文《风雨》于1982年写于宝鸡。入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课
散文《秦腔》,是1982年5月2日在五味村完成的作品。入选《维新语文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三选择必修下册、复旦版《大学语文》课本、华大博雅通识教育教材(2010年)、散文《秦腔》和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秦腔》是两个不同的作品,别混淆了
散文《延川城》完成于1983年,入选北京景山学校《语文》课本第九冊教材
作品《明月清泉自在》入选《大学语文》第一单元
作品《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入选大学语文教材
贾平凹最著名的一篇散文
贾平凹最著名的一篇散文是《丑石》。
贾平凹散文创作始于80年代初,在这之前,他主要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零星有过一点散文面世。从1981年起,他开始主攻散文方面,落款写在静虚村的一系列散文发表,标志他在散文园地里也想一展身手。事实上,如《丑石》等在读者中也的确迅速产生了影响。
散文的主要内容是:
那是一块外形奇丑的石头:不圆不方,无形无棱,既不能砌墙,亦不能洗衣,就连孩子在上面玩耍,也会因其不平而磕着碰着,于是乎大家一致称其为“丑石”。可就是这么一块百无一用、遭人唾弃的石头,竟会被天文学家一眼看出它不是一般的石头,是一块陨石。从此它身价倍增,最终以其内在的价值得到世人的认可。
创作背景:
平凹散文创作始于80年代初,在这之前,他主要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偶尔也零星有过一点散文面世。从1981年起,他开始了进攻散文方面,落款写在静虚衬的一系列散文的发表,标志他在散文园地里也想露一手。事实上,如《丑石》等在读者中也迅速产生了影响。
贾平凹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贾平凹的散文以率直、坦诚、不故作高论、不拿架子的风格而打动人心,著有《月迹》、《商州散记》等散文集。
他的散文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除游记外,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贾平凹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里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静》、《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