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魏野(北宋)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遍地无人扫。
注释:
隐者:.隐士,处士,都是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从“寻真”,“蓬莱”两个词,可以推测,在这里隐者是指所谓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松花:松树的花。
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遍:一作“满”。
译文:
我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
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
这满地的白云(幸好)也没人打扫。
鉴赏:
作者通过想象,虚构了一个寻找仙人的事件,同时展现了蓬莱仙境之美。既是“寻真”,何为“误入”,实乃诗人内心使然,才来到这个地方。所以这里使用“误入”一词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道出了诗人对这次意外事件的惊喜,惊喜的是来到了传说中的蓬莱仙岛,惊喜的是看到了这里不同凡响的美景;第二,暗含了诗人对仙人的崇拜,对仙人生活的向往,没有烦恼,无欲无求,自由自在,超然出尘。“白云遍地无人扫”,画龙点睛之笔,谐趣脱俗,亦抑亦扬,既也写出了诗人对领略仙人风采的期待,又写出了这种期待落空之余的喜悦,“白云遍地”,多么迷人,万一仙人到来,把它清扫了,岂不更加遗憾。
从全诗来看,诗人是在写“寻隐”,倒不如说是诗人对仙人(或者说是隐士)生活的无限向往。《易经》曰:“天地闭,贤人隐”,《论语》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来有这种“隐”的文化和现象,所以这首诗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状况的不满。
[作者] 魏野,宋初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自筑草堂於陕州东郊,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当时显宦名流如寇准等多与他交游。宋真宗西行汾水时曾召见他,但他回避不见。终生不仕,死后追赠著作郎。 《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草堂集》 2卷,《钜鹿东观集》10卷。前者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后者为其子魏闲所编,有《峭帆楼丛书》本,另《补遗》1卷,《附录》1卷。
腹有诗书气自华全诗赏析?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短短的七个字,便概括出了读书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勤于读书的人,学有所成,气质风度便自然会由内往外散发出来。它指出了读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人脱离低级趣味,从而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因此苏轼的这首诗,主要赞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金榜题名,流露了苏轼对董传的勉励之情。
首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主要通过对董传的衣着描写,来表达苏轼对其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精神气质非同常人的赞扬之情。
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苏轼对其勉励之意。尾联“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则是紧承上联,继续对其进行勉励。意思是说,希望你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以夸世俗。
- 上一篇: 书里有关秋雨的好段落?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