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精选> 正文

故园今日海棠开――宋代咏海棠诗词赏析(六)

2023-02-22 00:31:23 暂无评论 35 散文精选 海棠   故园   宋代

艳丽的海棠花,自然也经过风吹雨打,受到大自然的摧残。面对此景,诗人常常睹物感兴,咏怀抒情。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在《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中,见海棠花开,抒怀乡之情: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如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时诗人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诗既不是单纯咏物,也不是直抒其怀,而是以景寓情,故笔笔写眼前春晴之色,句句着故园海棠之思,处处见诗人怀乡之念。

诗的起句即点题。诗人为江西吉水人,“江西”二字,承上句“故园”。古人以为积思成梦,“梦”字既点题中“怀”字,也可见其怀念之深。昔人称成都二月,海棠花开,如锦绣裹城。宋祁《海棠》诗:“长衾绣作地,密帐锦为天。”此处用“锦绣堆”三字,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积绣。

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颔联点题中“春”字,“万物皆春”是明点,“一年过社”是暗点。燕为候鸟,春来秋去,此“社”指春社。“人独老”、“燕方回”,俱从杜甫诗中化出,为感慨之词。杜甫诗句“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冬至》),这是古人作客他乡常有的感叹,是明慨。杜甫又有诗“旧入故园曾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燕子来舟中作》),见燕子处处筑巢,念此身飘飘难托,是暗慨。这两句,也都寓“怀”字在内。颈联补出“晴”字。杜甫诗云:“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柳宗元文:“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始得西山宴游记》)俱以青、白形容云色。颈联出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似青如白,或淡或浓,正是初晴景象。苏轼词:“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水龙吟》)以美人困倦时欲开还闭的娇眼,形容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对句即以直白之语,将苏词之意写出。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有海棠一株,特别繁茂,苏轼谪居于此,每岁花开,必携客置酒,醉于树下。尾联暗用其意。出句言春光明媚,爱之欲餐,只可惜实不可得,徒劳此想罢了。对句承上句,作进一步想,言若能以诗将春光招入酒杯之中,岂不是可餐了吗?作者的爱惜之情,就在这奇特的设想中,生动、真切地表现出来。诚斋作诗,于结句每以出人不意为胜,于此可见一斑。 

这首诗的章法极其谨严,诗中句句都紧扣诗题“春晴怀故园海棠”,细针密缝,前后照应,一笔不懈。从表面看,此诗明白自然,若信手而出,但其中实有不少暗用前人诗句成语,只是融化入妙,混然无迹,读来不易觉察罢了。《西清诗话》载:“杜少陵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也……善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邪!”(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诚斋此诗,诚不愧此语。

南宋诗人陈与义的《春寒》,见春寒细雨中独立的海棠,感物起兴,别出新意: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这首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高宗由扬州逃到镇江,再到杭州。此时诗人正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这年正月,岳州发生大火,诗人借郡守王接后园君子亭暂居,自号为“园公”。他蒿目时艰,孤贞自守,见春寒细雨中独立的海棠,感物起兴,写了这首诗。 

“二月巴陵日日内,春寒未了怯园公”,巴陵,古代郡名,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阳)。二月的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对于漂泊异乡、僻居小园的诗人来说,这阴冷的天气更令人难以忍受。“怯园公”三字,道出了他此时的心境。去年正月,金兵攻下邓州,诗人逃难到房州,在房州险些被俘。此后离房州至均阳,经石城到岳州。一年之中,惊惶逃难,备尝险阻艰难。这两句平常的诗,只有结合诗人当时的切身经历,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含蕴。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仲春二月,气候变化无常,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一阵寒风过去,便降下蒙蒙细雨。只见庭园之中,一株海棠,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这海棠既有美艳之姿,又有清高之操。诗人用了“不惜”、“独立”等字面,更表现了海棠与春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的精神。诗人写的是海棠,不是松竹,也不是梅菊,所以笔下所描绘的,不仅有孤傲的品格,而且有风流的雅致,与海棠的身份正相适合。而且诗人不仅是写海棠,其中也隐含着自己的人格,不是泛泛咏物。写得既有风骨,又有雅致,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海棠为名花之一,历代诗人多有歌咏,或赏其艳丽,或怜其凋落,大多风流有余,品格不足。唯有这首诗,别出新意,品格风流兼备。究其原因,在于他既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人格,又与海棠的形貌切合。

南宋词人吴潜的《满江红》,在赋花的同时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园花卉仅有海棠未谢,五用韵问海棠花,谁留恋、未教飘坠?真个好,一般标格,聘梅奴李。怯冷拟将苏幕护,怕惊莫把金铃缀。望铜梁、玉垒正春深,花空美。

非粉饰,肌肤细;非涂泽,胭脂腻。恐人间天上,少其伦尔。西子颦收初雨后,太真浴罢微暄里。又明朝、杨柳插清明,鹃归未?

吴潜是南宋后期名臣,诗人。先后任为右、左丞相,封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为贾似道党羽下毒害死。后获平反,追赠少师。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

此词在结构安排上,与众不同,即先抒发对海棠的赞美之情,尔后描摹海棠的形貌神韵。全词咏物而不留滞于物,在赋花的同时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问海棠花,谁留恋、未教飘坠?”起句用设问形式,落笔点题,写海棠花常开未谢。这一设问将海棠花人格化、性格化了,既透露了词人惜花的幽情,又隐约可见词人似有寄托。它同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当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浅层意思上说,海棠花在百花谢落之后,以自己的盎然生机苦苦留春,值得赞赏和嘉许;从深层意义上讲,这种驻春品格,何尝不是词人效仿的榜样,或者词人借此表达自己的志趣?所以接下来,词人竟至敞开心扉,直道一声“真个好”,这恰如戏迷为演员演到精彩处喝彩一般,情不自禁,脱口而出。词人有咏梅词数首,同前人一样,对梅的标格备加夸赞,如说梅花“高节耸,清名邈”、“孤标独韵”、“靓妆姿态”等;而对李,则有“繁李俗”、“粗桃凡李”之讥。词人说海棠的标格正可以梅为友,以李为奴,意在突出海棠的“主人”地位。梅既早谢,桃李消声,眼下只有海棠迎风而不飘,怎能不惹动词人魂萦魄牵般的情怀?

古人因爱花而有护花之法甚多,帷遮幕盖,玉砌栏围,装饰十分讲究,护花的帐幕上也常有艺术点缀,可见其用心良苦了。“怯冷拟将苏幕护”,说的就是唯恐海棠弱不胜风寒,而欲以苏幕护之。句中“苏幕”指用来护花的帷帐之类。“怕惊莫把金铃缀”,谓勿系缀金铃等响物使花受到惊吓。上下两句构成对仗,同是写惜花之情,护花之想。一“怯”一“怕”,写来传神,炼字有工。而这里的惜花仅是外层表现,惜春才是内在真情;惜春通过惜花表现,则把感情上升了一步。

上片结句更荡开一笔,由园中海棠联想到园外春深:“望铜梁、玉垒正春深,花空美。”“铜梁”、“玉垒”为两山名,分别在四川合川县和灌县境内。词人是南宋著名政治家,积极主张采取稳妥良策御金雪耻,两次为相均遭谗被罢,郁郁不得志。联想到“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的蜀相开明(战国时蜀君。原为蜀王杜宇相,因治水有功,杜宇效尧舜禅让之义,禅位于他),势必牵动自身罢相、国运岌岌可危的隐痛,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此种心曲还可以从同一时期词人的其他两首《海棠春》咏海棠词中得到佐证:“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一点聘梅心,千古凭谁语?”放眼铜梁、玉垒,已是春深寂寂,山花开且落,可叹无人赏。“望铜梁”两句为结拍埋下伏笔,寄慨遥深。 

下片,词人仍首先全力誉饰海棠的形态美和神韵美,采用将花比人的技巧,以完成对海棠审美形象的塑造。词人先行描摹海棠枝体和颜色的惊人美,说“肌肤细”、“胭脂腻”,有如天生姝丽,绝无人为涂饰之嫌。两个“非”字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去”字功,可见词人对所写之物观察缜密真切,比喻自然形象,审美意识强烈。评论为“恐人间天上,少其伦尔”似乎偏高,但从一般艺术夸张角度看,也可接受。“西子颦收初雨后,太真浴罢微喧里”的“西子”,即春秋越国著名美女西施;“太真”,即杨贵妃。这组对句,以美人喻鲜花,通过比喻描摹海棠的神韵美,所用典故虽属诗词作家常用,但因加写了环境气氛,便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意境美。

在对海棠的丰姿神韵作了如此赞誉之后,词人用一“又”字将语意暗中一转,再表心曲:清明临近,山中春色犹好,鸣叫着的杜鹃是否归去了呢?全词的这一结句与上片结句遥相呼应,化用同一典故,用曲笔将词人渴望收复金人盘踞下的北方故土的隐衷揭示出来。杜鹃鸟相传为蜀望帝精魂所化。词的字面上是问“鹃归来”,隐含着的潜台词则是“鹃未归”,也无处可归!这种写法,往往为南宋词家所采用,此乃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使然。由此可见,结尾“鹃归未”这一问,实在是意味深长。 

南宋词人王沂孙的《水龙吟・海棠》,咏物以寄忧思,写花以抒情怀:

世间无此娉婷,玉环未破东风睡。将开半敛,似红还白,余花怎比。偏占年华,禁烟才过,夹衣初试。叹黄州一梦,燕宫绝笔,无人解,看花意。

犹记花阴同醉。小阑干、月高人起。千枝媚色,一庭芳景,清寒似水。银烛延娇,绿房留艳,夜深花底。怕明朝、小雨鳎便化作、燕支泪。 

词人为宋亡遗民,既身经亡国之痛,自然常怀沦亡之愁苦。他在作品中大量地采用自然界的事物,作为自己咏叹的对象,而身世之感充塞字里行间。虽咏叹的是蝉、月、花、雪之类,却抒发故国之思,家国之恨。故后人称其词“彻使、忠爱之心,油然感人,作少陵诗读可也。”(《白雨斋词话》)

此首《水龙吟》乃咏海棠之词,在描画海棠形态和抒发爱花惜春情感之中,隐含家国之悲,沦亡之痛。 

词的上片具体描写海棠素雅芳洁之神韵,叹人才销乏,负此名花。

“世间无此娉婷,玉环未破东风睡”,首句以世间众花相比较,衬托出海棠卓然兀立,形貌不俗。这一句以议论评价之语对海棠丽姿作了概括,开篇即渲染出海棠之美与爱海棠之甚的气氛。次句写幽静月夜之环境,点明赏花在夜间,圆月高照,风平人静。“玉环”比喻团K明月。

在前面的蓄势备足之后,词人即正面描写海棠:“将开半敛,似红还白,余花怎比。”此处描画了海棠之精华所在,即花冠的形态与颜色。半开半合的花瓣与其粉红之色,如闺中少女立于客前,脸庞绯红,粉颈低垂,娇羞局促。此为工笔细写。海棠之形,花丰叶茂,姿影C约,婀娜含娇,温柔新丽而清雅。“其株然出尘,俯视众芳,有超群绝类之势。”(《广群芳谱》)故誉为“花中神仙。”海棠之色,比梅花鲜艳,比桃花淡雅,初开胭脂点点,开后渐成缬晕明霞,花粉时又宿妆淡粉,加上叶茂枝柔,十分娇妍动人。“将开半敛,似红还白”则正是海棠丽姿写照。“余花怎比”乃评议口吻颂扬,照应了首句“世间无此娉婷”。

“偏占年华,禁烟才过,夹衣初试”,“禁烟”即禁火,指清明前一日之“寒食”。“夹衣初试”也为春暖而换袄试夹衣。此三句均为点明海棠之花期。阳春三月,海棠即开放,清明时分更艳媚烂漫,幽姿淑态。实乃年年岁岁,共占春风,“偏占年华。”

“叹黄州一梦,燕宫绝笔,无人解,看花意”,据《王直方诗话》记载:苏轼元丰年间谪黄州,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而独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对于这株幽居独处的海棠,横遭贬谪的苏轼视为知己,数次小酌花下,为之赋诗。其中《海棠》、《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常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两首尤为构思别致,情景真切,广为传诵。词人此处言自东坡去后,海棠虽好,但俊赏无人,因而叹人才匮之,有负于此名花秀容俊貌。而寓意为宋末更需要大批苏轼辈有才志士,力挽狂澜,以救衰微之国运。 

下片写夜间赏花,惜花更惜春,情思无限。“犹记花阴同醉。小阑干,月高人起”,“犹记”为领字,领起以下夜间月下赏花八句。意谓曾记得那夜在小庭院阑干旁,明月高悬,夜色幽静,独自赏花酌饮,思绪浩荡,人花相亲,花人同醉。此三句中首句为夜间赏花的提起与概括,后两句也是写赏花环境。

环境幽美,花色更美:“千枝媚色,一庭芳景,清寒似水。”因上片已对海棠作了具体描写,因而此处只需概括描绘即可。“媚色”与“芳景”相对,写出了海棠明媚艳丽,芬芳四溢。“千枝”与“一庭”相对,写出海棠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堆锦积绣。这里写海棠花丛面积之广,与上片写海棠花冠之精细深入相互照应,有面有点,层次丰满,堪为精巧构思。“清寒如水”为海棠素净淡雅之写照,“寒”字既抓住了海棠素雅的特征,也寓意词人沉郁之心境。

“银烛延娇,绿房留艳,夜深花底”,词人爱花惜花,惜花实乃惜春恋春。故此秉烛映花,于“夜深花底”“延娇”“留艳”。苏轼曾在《海棠》诗中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高烛映照海棠,为使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东坡以此叹息良辰易失,盛时不再。深情绵邈,想象丰富。而碧山此处只为惜花留春,畏春别离而忧心忡忡,此春不仅指自然季节,更寓意为君国命运。

“怕明朝、小雨鳎便化作、燕支泪”,如同上片结句一样,此下片结句也可窥见本意。字面上词人忧虑海棠花丛被明日风雨摧残,碎红片片,化为胭脂泥水,惨不忍睹。而本意为黯然家国之悲,音在弦外花香细雨之间,杜娘红泪,与胭脂同洒春衫。一个“怕”字,忧虑惶恐,社稷之忧,君国之虑,俱囊括其内。“燕支泪”三字,形象惨淡,言尽意不尽。 

纵观此词,篇章构思精巧,情感深沉真切,上下片之结句可透见本意,余者皆写花咏物。词人咏物以寄忧思,写花以抒情怀。在轻描淡写中含幽怨哀愁,从恬淡胸襟内显志士之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