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表现出垦荒者热情似火,积极奉献精神,表达了对祖国发展的无限期盼的思想感情。
诗中作者用火,鹿,风等一连串饱含热情的词汇勾勒出了他们建设北大荒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大多诗歌都描写了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艾青善于通过一些朦胧的回忆、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
作品形式上比较倾向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现代诗歌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纤夫课文原文讲解?
《纤夫》是作者阿垅于1941年11月5日写的一篇作品,选自诗集《无弦琴》,其中较为精彩的有这一段,一条纤绳维系了一切,大木船和纤夫们,粮食和种子和纤夫们,力和方向和纤夫们,纤夫们自己——一个人,和一个集团,一条纤绳组织了,脚步,组织了力,组织了群,组织了方向和道路,——就是这一条细细的、长长的似乎很单薄的苎,麻的纤绳,前进——强进!这前进的路,同志们!并不是一里一里的,也不是一步一步的,而只是——一寸一寸那么的,一寸一寸的一百里,一寸一寸的一千里啊!
这是诗歌中的选段,整篇诗歌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作者阿垅,原名陈守梅,浙江杭州人,“七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贡献的文艺理论家,著有长篇小说《南京》后改名为《南京血祭》,文艺论集《人和诗》,《诗与现实》,《作家的性格和人物的创造》等等;
陈守梅自幼家境贫寒,学徒出身,饱尝过失业失学之苦,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投笔从戎,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工业大学专科大学,为黄埔军校、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十期步兵队毕业生,参加过淞沪抗战并负伤,1939年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其后在重庆国民党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战术教官;
其间,做过不少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6年在成都主编《呼吸》,其所写的长篇小说《南京》后改名为《南京血祭》,作品以一幕幕血与火的场景,组接成宏伟的全景式巨幅战争画卷,该小说曾获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征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