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网 http://www.bwyyzx.cn
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正文

明朝诗词的题材

2023-01-17 15:40:52 暂无评论 15 美文欣赏 唐伯虎   明朝   西湖

 明代诗歌的成就远不如唐宋时期,也比不上后来的清朝。但这一时期,流派林立,诗坛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景。明初文臣宋濂、刘基、高启都是当时重要的诗人。他们才华过人,又都有政治抱负,诗作大多内容充实,具有特色。明成祖时期,文坛占统治地位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这三人先后担任过大学士(宰相),影响很大,致使这种雍容典雅、思想平乏的诗体风行了一百年左右。台阁之后,有影响的诗人是李东阳,他亦官至大学士,地位显赫,主持诗坛,颇有影响。由于他是湖南茶陵人,以他为首的一派诗人,称作茶陵派。李东阳仍未脱台阁体窠臼,强调宗法杜甫,注重诗歌法度。明代中叶,一些士大夫对台阁体不满,强烈要求改变当时文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来创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万历年间,文坛上又活跃着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其复古倾向愈发明显,诗歌缺乏个性。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主张文学作品应该抒写性灵,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公安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创作方面,不过诗歌亦颇有可观着之作。与公安派同时反对拟古倾向的作品尚有钟惺和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他们的创作主张与公安派相似,成就逊于三袁。明末政治斗争尖锐,民族危机加深,这时出现了一些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诗人,以陈子龙和夏完淳是这些人的代表。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节,情感诚挚动人,具有较高价值。

明代的诗词

一世歌 唐伯虎 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 世人钱多赚不进,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优,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明朝的时候,才子唐伯虎游西湖时,在湖边的亭栏上发现一首怪诗:

唐伯虎游西湖发现一首怪诗是: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乍一看这首诗,不合常理,违反自然规律,确实是一首怪诗。然而一旦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便恍然大悟了。
据查,古诗《画》的作者不是王维,因为翻遍《全唐诗》,在王维的名下,没有这首诗;而且整个《全唐诗》里,也没有这首诗.此诗是题在王维的画作上的,题诗人已不可考,但这首诗本身是从别人的诗改来的.原诗是唐代大川禅师的作品,全诗如下: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转分明。
这是一首画作欣赏诗,从诗中的描述来看,画中有山、水、花、鸟都是典型的中国画题材,而且肯定是一幅画得相当逼真、传神的作品。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静止的画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展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欢鸣的鸟,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把读者引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当读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的时候,才发现,画中的一切不过是一个个无生命的静物。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这两句描写的是高山流水,用的是互文见义的手法。在远处,高山流水有声有色,走近了,却无相无声。
俗人与道隔绝,所以称为远,智者与道相契,所以称为近。因为远,所以沉迷于色相之中,不能自拔;因为近,所以能于有相之中悟无相之理,不于境上生心,即相离相。在俗人眼里,世界是有声有色的,所以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竞逐于功名富贵之乡,扰攘一生,至死不悟。在智者看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就能体悟到无臭无声的境界。所以能够宁静淡泊,悟自本心,见自本性。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凡是有形有相的,都会毁坏,都有生灭。所以自然界的花都会凋落的,正如唐寅所说,春深花能几日红?只有无相的花,才能不随季节更替而凋落。花还在,说明此花已深契无相之理,无生无灭。有生灭的是虚幻之色相,般若实相本无生灭。
花不随时迁,鸟亦不随境转。此鸟已入于寂灭之中,死心不动,不惊不怖,外不见可怖之境,内不见可惊之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诗人只写鸟的心理状态,而未写人的心理状态,可见此时诗人也已完全去除我相,达到物我浑融,与道合一的境界。
司空见惯的寻常景物中,皆蕴含着玄妙的禅机,只是很少有人体悟领会。不是玄门信息深,高山流水少知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