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读后感《社戏》我最喜欢的鲁迅的文章之一。
这篇散文式的小说以优美抒情的笔调追叙了童年的一段快乐往事。刻画了农村儿童天真勇敢、淳朴无私的性格;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安详的农村生活画面。 平桥村,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是“我”的乐土。
在这里没有私塾的囚禁,不但得到了优待,还可以免背“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在这里没有腐朽的礼教,伙伴们在一起打闹,不会因为行辈冒出“犯上”二字;在这里没有世俗的谩骂,伊不会因为我不高兴而生气,六一公公亦不会因为豆子偷了而发火。有的是钓虾、牧牛、看社戏的趣味;有的是豆麦、水草、罗汉豆的清香;有的是双喜、阿发、桂生这样的好伙伴。
听说有戏看,但得知没船去不成时,我急得要哭;幸好后来双喜打保票,借来八公公的大船,这才和十几个伙伴一起看了那场好戏。这种情景是多么熟悉而温馨,尤其当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时,是极易引起感情共鸣的而且越读越有味。于是你便不由的接受鲁迅的写作风格——大量的白描的使用,让人觉得真实、质朴,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是现在的文学作品常常少有的。
湖心亭看雪改为抒情文(200字)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上.
那年下了好大的雪,整个世界像弥漫在云雾之中.坐在湖边张望,只见四围已空无一人.平时喧闹的鸟声,也消失无踪.
雪花飘了三日,我的心也醉了三日.平时的那些好友,此刻都躲起来了,想必在家中温火读书去了.但我却更喜欢出游.我想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如果眼前有美景而不赏,岂非暴殄天物?
我常在雪中行走,数自己的足迹,我的少不更事的青春,此时已离我远去,但心中的几许诗情画意,却仍萦绕于眉宇之间.每当瑞雪初霁,我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断桥,看这桥的阳面已是冰消雪化,而桥的另一面却仍是白雪皑皑.这种奇绝的意境,实难以用语言形容.至于到孤山上寻访林和靖的故居,更是雪中的一大乐事,看着山间溪边的几只梅花,疏影横斜,清而不艳,心中的那份逸兴,真使人心神俱化.当然有时我也会郁郁不欢,在风雪中想起苏东坡的诗”飞雪暗天云拂地”,那千百年来西湖边的文人墨客,便在我眼前一一掠过,雪染在我的发间鬓上,那分孤独之感又岂是常人所能体会.
一天夜里,打更过后,我勃然兴起,就打算出门赏雪.家童都以为我脑子被冻坏了,一个个满脸狐疑地看着我.我想他们是不会了解踏雪寻梅的妙处,于是乘着小舟,披着毛皮大衣,拥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环顾四周,只见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一种冷艳凄清的美感,便在雪中迎面袭来.远处一片苍茫,整个世界似乎唯我一人.其时浓雾布满湖光山色,远望天边,山水和浮云相连,白色成为最美的画面.而在这粉妆玉砌的的世界中,肉眼能看见的风景只有长堤上的一抹淡痕,湖心亭的一角栏杆,以及我们这条船上的三两人而已.湖边的雪已经结了稍许的冰,以手探水,冰寒彻骨.但我陶醉于着天地间的奇景中,却是浑然若忘.近观湖水,只见残雪似银,冻湖如墨,黑白分明,格外动人心魄.雪落无声,更增添了天地间的寂寥之气,我屏气静声,沉醉与着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不知不觉来到亭边,亭前有石牌坊,上刻“湖心亭”三字, 湖心亭是西湖最大的一座亭,平日里我也时常前来,满座衣冠,尽是相识之人,我还曾为湖心亭题过一联:“如月当空,偶似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但像今日与大雪中来访,却是第一次.我原以为只有我才有这样的雅兴,孰料进入亭中,发觉竟有高人捷足先登,两位书生打扮的青年人铺着毛毡,对坐下棋饮酒.一个书童在边上烧酒,炉火正温,白衣胜雪.
我在边上站了许久,他们为棋局所迷,竟恍然未觉.直到一局终了,我们才互相介绍,微笑寒暄.黛青色的棋盘再配上黑白两色的大理石棋子,每落一子,铮然有声,平添几许高洁雅趣.
二人对我的到来也很高兴,说他们没想到还有人会大雪天出来游赏美景,于是拉着我一块畅饮.其实我心中的惊奇,实不亚于二人.纷扰宇宙,乱世浊尘,在此刻却唯被雪意荡涤一空.我们边饮酒联句,边欣赏雪景,只见远处山峰在雪雾中若隐若现,冰花弥漫,三人把酒交欢,实在快意非凡.我连饮三大杯,畅然而别.问两人姓氏,原来是南京那边过来的客人.我辞别二人,下舟准备回家,偶然回首,见二人依旧倚杆望我,依依招手.我微笑挥手示意,袖上已染满雪花.冷气此时才涌上心头.我不禁机灵打了个冷战.耳边听见舟子喃喃自语到:“我原以为相公是天下一号痴人,没想到还有人胜似相公。”
而我此时缩手袖中,心事已尽付苍茫.
- 上一篇: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和周作人谁算是第一?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