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则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详细
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发生。逮至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遭受蚕食鲸吞,最终灭亡。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竞相图强争雄,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一时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需要和可能结合在一起,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对社会未来作出设计。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社会的头脑——士集团的身上。
于是,“英才特达,则炳耀垂文”(《文心雕龙•诸子》),纷纷推出自己的学说,拿出自己的方案。“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汉书•艺文志》)他们竞相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游说人主,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论难,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散文是见道明志,论难说理最便捷的文体,于是,以探讨哲理人生,研究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便勃然兴起。
- 上一篇: 求几首比较好的散文诗,请帮忙?原创最好?
-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