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请:是徐志摩去英国寻亲不遇,回归途中在中国海上写的。《再别康桥》是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迏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鮮明的个性,是首人人夸的好诗。
谢邀。《再别康桥》是如何写成在什么情况下写成尚无定论,说是有三种说法的,一种说法是徐志摩在剑桥大学上求学期间,一得空闲的时间就徜徉于康河岸边,特别醉心与康河的景色之美,在临别回国时告别康桥所做。
第二种是就是题主说的寻人不见,再次路过康桥,在归国途中所写。
第三种就是他把康桥比做亲密的爱人的寄情与物所写,有人说其中蕴含着对林惠音的不舍的情思。这只是人们的猜测而已,其中到底蕴含表达着更多的什么只有作者自己心知肚明,我们作为外人还是不要妄加猜测的好。我们只认这首诗好就行了,我们只陶醉在诗意构筑的似梦似幻的氛围中就行了,我们只需借鉴一首诗歌的写作手法就妥了,我们只需最大化汲取这首诗歌的丰富的营养充实自己就OK了,刨根问底些没用的,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应有的目的。
再别康桥,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一是“金柳”,河畔的柳树,被夕阳染成金色,像盛妆的新娘,艳影倒映在剑河的波光中,也荡漾在诗人的心头.
二是绿油油的“青荇”,在康河清澈的柔波中,似在向诗人招手,诗人也甘做一条这样的水草.
三是“清泉”,在榆荫下像是天上的彩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四是:“长篙”,撑着满载星辉的小船,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寻梦,去放歌.
诗人徐志摩把“康桥”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精神依恋之故乡”,《再别康桥》选取康桥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来表达他对母校的热爱和依恋.
诗人描写了康桥的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水影这些事物.在诗人眼中,这些事物都是那么美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好象都欣欣然有了生命,和自己进行着感情的交流.可以说,康桥的美景感染了作者,而作者的深情又让康桥的一切有了生命.西天的云彩,分外美丽,诗人望着如此美景,喜爱眷恋之情油然而生,但现实...
描写的景物: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康河、沉默的夏虫
这首诗给人以轻柔飘渺的感觉。前面的“金柳”“青荇”“云彩”都是实景,后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虚景的描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展现了康桥的美丽与诗人对康桥的爱。但诗人却为了“寻梦”不得不离开这里,表达了诗人的离愁之情。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写给谁的?
写给康桥的,也就是剑桥。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扩展资料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 上一篇: 再别康桥诗人对康桥的景物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感?
- 下一篇: 返回列表